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夏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夏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严嵩当年和夏言实力差那么多,为什么会被严嵩害死?
夏言和严嵩是嘉靖时期的朝廷大臣,都是江西人,而且两人有师生之谊。起初,夏言还是很欣赏严嵩的,在夏言的几经推荐下,严嵩才入朝为官。最后,还让严嵩接替自己的位置,出任礼部尚书。
夏言自恃对严嵩有举荐之恩,在严嵩面前颐指气使,稍不顺意就对严嵩加以训斥,对待严嵩如门客,傲慢无礼,经常毫不思索就否定严嵩的各种朝议。而严嵩则处处克制,再三讨好夏言,夹着尾巴做人,对夏言极为谦卑。
(严嵩画像)
严嵩为巴结夏言,专门在府上宴请夏言。全府上下忙活了大半天,万事俱备后,只等夏言光临,但夏言居然失约了。于是严嵩亲自带上请柬,跪在夏言府前,恭请夏言赴宴。
这件事让严嵩颜面尽失,但他极善隐藏,虽然内心很是不爽,表面上对夏言仍然尊敬有加。
严嵩有个儿子叫严世蕃,在朝中任职时,大肆***受贿,卖官鬻爵。不料被夏言发现,欲将严世蕃拘捕审讯。严嵩闻讯后,拉着严世蕃跑到夏府,父子两人跪在夏言面前,痛哭流涕地保证一定痛改前非,乞求夏言饶恕。夏言一时心软,想到严嵩平时对自己还算恭敬,便将事情按下,没有告发。严嵩由此更加记恨夏言。
夏言为官勤勉,办差严谨,敢于直言,深受世宗喜欢。再加上仪表堂堂,举止儒雅,所以他的仕途升迁得很快,迅速地从侍读学士升为礼部左侍郎,进而升为礼部尚书,入内阁成为首辅。
世宗喜欢问道求仙,专门下令道家方士制作了一种香叶冠,赏赐群臣,要求***必须佩戴。但夏言置若罔闻,还在背后妄议:“非人臣法服,不敢当。”
谢邀。
其实,当初严嵩实力还不如夏言,因为夏言是内阁首辅大臣,而且正直没有污点。
严嵩就不一样了,不仅他自己作恶多端,他还有一个坏事干绝的儿子严世蕃,因此那时侯夏言手里攥着一大把严氏父子的作恶证据,只要他向皇上禀报,严氏父子必死无疑。这个时候严嵩就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赶到夏言府上哭哭啼啼,希望夏言对自己高抬贵手,网开一面,夏言在仁慈心的驱使下给严氏父子留下了一条活路。
有道是农夫和蛇的故事朝朝代代都在上演。不久后边境战事让皇上对夏言有了不满:那时候北方的蒙古人总是滋扰南方,如何解决这件事自然就有主和、主战的激烈争执,主战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叫曾铣的将军,正直爱国的夏言是挺他的,位高权重的严嵩对有关国运的这件大事暂时没有态度,老板嘉靖就拍板说,那就打吧。
但战事似乎并不十分顺利,拖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爱炼丹甚于爱国的嘉靖就失去了耐心,由主战变成厌战,但夏言依旧执迷于对战事的支持,这样嘉靖就有了对夏言的不满,于是过去忍如神龟、伺机反击的严嵩就有了反戈一击的缝隙。有一次夏言在朝庭上与皇上因蒙古战事有了争执,大概嗓门确实高了点,于是严嵩就出面指责夏言咆哮朝堂,挟君自重,这还了得啊,于是受到挑唆、意气未平的嘉靖皇帝龙颜大怒,夏言便在朝庭上混不下去了。
告甲归田后的夏言已毫无反手之力,不久严嵩父子就给他罗织了一条“结交内侍”的死罪,这样原先强大无比的夏言就只有去死了。
严嵩图像。
关注我文章的朋友们应该都还记得,前几天的推送里我分别讲了夏言(一年从六品做到正部,创造明史多个第一,为何死于亲手提拔之手?)和严嵩(君子怎么才能变成小人?他只因直言敢谏,被皇帝逼成最著名奸臣!),但是有关夏言之死,我没有讲得太详细。夏言的死还搭上了时任三边总督的曾铣,这是更让人惊异的:一个是堂堂帝国宰辅,一个是年轻有为的边关大帅,两人名声还都非常好,为什么就这么被杀了呢?
夏言
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河套平原。河套平原水草丰美,环境优越,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再加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使得从汉朝到宋朝的历代汉家王朝,均视河套为必争之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宋王朝的覆灭与其对河套的态度有着直接关系。
河套平原
嘉靖年间,蒙古人已经盘踞在河套地带很久,对陕西乃至整个北方的防御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出河套向东可以直接进攻宣府大同,给京师造成巨大压力;向西则可侵扰延安、宁夏、甘肃等地,西北边陲遂不得安生。敌人还可以凭借黄河之险、群山之利,有效的抵挡明军的进攻。明孝宗、明武宗两代皇帝均想收复河套,最后却都无疾而终。
明武宗朱厚照
三边总督曾铣看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河套地带的重要性,也看透了历任辅臣不提收复河套只不过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心态。他毅然决然地上书,请求皇帝支持他征伐河套,并且保证三年内一定可以克服河套。
夏言耿直。严嵩不肯居下,对夏面和心不善。皇帝热衷于修道,发近臣冠服,夏不肯着衣戴冠,严即谗言于帝,帝心厌之。对西北少数民族战争,夏陈书可击,曾铣也同意,虽然二人是亲戚,但却触碰帝之禁脔,阁臣结交边帅乃:是大忌,虽然二人为:国家边疆安全着想,又有刑部等宰臣谏言,但有严嵩在侧进言,帝则下令斩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夏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夏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