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李德林历史功绩与评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李德林历史功绩与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袁律修被称为?
袁聿修(511年—582年),字叔德,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北朝士族高门,九岁时被州里辟署为主簿,十八岁时领本州中正,经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最后官至吏部尚书。他为官50多年,始终以廉洁奉公为本,被誉为“清郎”、“清卿”、“五代清郎”。
称呼呼他为“五代清郎”。
袁聿修自小平和温润,在士族高门子弟中,最有规矩法度。他以名门之子历任重要官职,当时名士多很赏识他,称许他的风***与见识。后来袁聿修官至吏部尚书,当然还是靠自己才干声望所致。
齐后主天统中,朝廷下诏命令袁聿修与赵郡王高睿等商议制定五礼。后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乡,当时人都认为是荣耀。他为政清静,不言而治,自从长吏以下,直到鳏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后主武平中,御史都出来巡视诸州,梁、郑、汴、豫等州与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满解职还京时,包括僧人在内的全州百姓,追来送别的填满道路,有人带来美酒与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想要运送。当时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们过于劳累,往往为送行的人停下马,随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领受他们的好意,感谢他们的情义,并让他们回家。袁聿修回京后,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他立碑,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同意。不久,他被任为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任兼吏部尚书、仪同三司,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吏部尚书。
袁聿修为官廉洁谨慎,当时很少人能和他相比的。东魏、北齐时期,尚书台郎多不免于相互送礼,袁聿修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劭与袁聿修有旧交,每当在尚书省开玩笑时,常称袁聿修为清郎。武成帝大宁初,袁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察,并受命考核官员的得失。他经过兖州时,邢劭正担任兖州刺史,两人分别后,邢劭派人送去白紬作礼物。袁聿修退还白紬不受,给邢劭写信说:“今日经过您处,与平日拜访不同,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愿您体会此心,不至于重责。”邢劭也欣然领会,回信说:“先前的赠送,过于轻率,未加考虑,老夫不经意间,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敬承来信之意,我并无不快,您过去是清正的郎中,今天又作了清正的少卿了。”
隋开皇二年,出任熊州刺史,不久即去世,时年七十二岁。他儿子袁知礼,北齐后主武平末官至仪同开府参军事。隋文帝开皇中,袁知礼为侍御史。隋炀帝大业初,死于太子中舍人任上。
被称为“清郎”、“清卿”。官至吏部尚书,在官廉洁奉公,被称为“清郎”、“清卿”。
袁聿修为官五十余年,时逢乱世,社会动荡,却能做到始终如一,清廉为本,史书称他“在官廉谨,当时少匹,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人们因此尊称为清郎、清卿。
带百字的名字?
李百药(564—648年),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隋唐时期大臣、史学家、诗人,隋朝内史令李德林之子。博学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辅佐太子杨勇。隋炀帝即位,贬为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卷入农民起义。武德年间,归顺唐朝,流放泾州。贞观二年,征为中书舍人,参与修订五礼律令,迁礼部侍郎,转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人品耿直,直言上谏,作《封建论》。
《北齐书》。以修史之功,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转宗正卿,封安平县公。贞观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五,谥号康公,归葬于今河北省安平县程油子乡寺店村(《安平县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李德林历史功绩与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李德林历史功绩与评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