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句丽与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高句丽与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高句丽是怎么样的存在?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都看不惯高句丽?
中国古代来自北方的敌人分两种,游牧的如匈奴,突厥,蒙古,依栖草原而居,时而退入大漠,进攻时迅猛,来去如风,但还不算最可怕,他们只对物资子女有兴趣,对耕地城市不感兴趣。
另一种则是耕牧兼有,流动与坚韧结合,后劲绵长,尤为劲敌,高句丽就是第二种。当时的辽河东北区域,有耕地也有牧场,牧人与农民并存,从后人历史目光看,发源于此地的政权,一旦成长起来,无一不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如辽金满洲。这是隋唐两个朝代必伐高句丽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的高句丽,极不安份,前37年,北扶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高句丽,之后乘中原无暇顾及的机会,逐步蚕食汉四郡和势力南扩,中间虽经曹魏重击,但死而不僵,到隋朝建国初,联合南陈突厥,不守藩属本份,后来还出兵侵入隋境,被杨坚大军吓坏称臣。隋炀帝时不守臣礼,杨广倚仗国力想一举拔除后患,功败垂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继续执行首鼠两端,时硬时软暗中扩张的策略,还断绝新罗贡唐之路,唐太宗率师东征,攻取了一些城池,因安东久攻不下天气变冷回师。唐朝君臣商议后,决定矫正大军压境想一劳永逸的战术,对高句丽***取奇兵袭扰、偏师轮动的战法,打断他们的农时耕作,烧掉他们的积蓄物资,让高句丽无暇生产后继乏力,由速战速决走向持久战骚扰战,先衰其力,再灭其国。
仅647至648一年,唐太宗就命李勣薛万彻等小规模出兵进攻一百多次,击溃高句丽地方主力,烧毁物资后撤退,唐高宗时,命苏定方等率军击破百济和日本援军,切断高句丽外援后,668年,李勣薛仁贵等多路进兵,连场恶战后灭亡高句丽,把高句丽之地设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高句丽崛起之时,正是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无暇东顾之际。自秦汉以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实力消涨,都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国运。做为开基建制之主,多雄才大略之辈,必须要考虑王朝的长治久安。后世历史用血的教训证实了必须即时消际这一边患,轻则王朝不振,重则皇权旁落。辽金对两宋的压制,满清入关统一中原就是铁证。
艺屿EYESVOT |高句丽(Gāogōulí)
从汉元帝建昭二年至唐总章元年,经历近七百年的历史处于中原王朝的管理之下。
▲高句丽古代壁画
高句丽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从经济上来说,高句丽一直对中原王朝有朝贡的制度。但到了唐朝,高句丽对唐朝朝贡次数因为其离心力的增加不断的减少,同时高句丽对唐朝最高权力***取漠视的态度招到了唐朝对高句丽的武力征伐.
▲最强盛时期的高句丽
唐太宗就认为高句丽占据的地区是中原王朝固有的郡县。
在唐太宗决定征讨高句丽时,他曾经召集长安的长老,对他们说:
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原王朝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领土扩张版图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时期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
三,高句丽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隋朝灭亡之后,突厥势力再次崛起,是中原王朝在地缘政治上的头号劲敌。
谢邀!先祝大家阅读愉快!
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是因为要面子;只有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的看不惯高句丽,其实说到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怪高句丽自己。
一:隋炀帝为何三征高句丽?
这里有两个说法,第一个是因为高句丽在隋炀帝继位之后就不来朝贡了,隋炀帝杨广认为高句丽看不起自己,因为高句丽在隋文帝时期都是年年朝贡的,所以隋炀帝很生气,三次攻打高句丽,前两次都失败而归,只有最后一次打赢了,可是当时国内已经民不聊生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隋炀帝的下场只能是被赶下台,最后江都自尽。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想削弱关陇军事集团的势力,大家都知道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就怕老婆,但是也不单单是怕老婆,而是怕老婆身后的关陇集团的势力。所以在隋炀帝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从长安迁都到洛阳,为的就是避开他们,所以决定用攻打高句丽的方式来削弱关陇集团的势力。所以三征高句丽,奈何关陇集团没有削弱,自己却先完蛋儿了。
二:李世民为何要攻打高句丽?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还真的就是因为看不顺眼了,也曾三次攻打高句丽,但也是无功而返,最后还是被高宗给灭了,李世明攻打高句丽完全是高句丽自己作的,在唐初期,高句丽变得越来越嚣张,越来越膨胀,李世民觉得有这样一个国家在自己的旁边很危险,高句丽此时又不断的挑衅唐朝,所以李世民更看不惯了,一上任就开始打算攻打高句丽。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隋唐几任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消灭高句丽?
隋唐两朝多次征讨高句丽,目的有两个:
1,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邻居中有一个强国,换做哪一个有才干的帝王都会寝不安席,如果王朝有实力,必定会先发制人,将其消灭,一劳永逸的解决国家周边问题。
2,完成真正的统一
隋唐两个王朝是一定要消灭高句丽的,哪怕无法有效控制高句丽的残余势力,也要将日渐强大的中央王权打掉。因为高句丽的壮大,不仅是在边境上增添了一个强大的邻居,还从根本上动摇了隋唐帝国的国本。
高句丽人的旗帜
隋唐帝国在结构上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源自关陇军事集团,这个集团的特色就是移植了大量非中原的统治理念与技术手段。因而在隋朝和唐朝的中前期,帝国的国本并不完全依赖南方各地的粮产赋税。同中亚与北亚地区的贸易,也同样重要。很多优质武器的原材料需要从中亚等地进口。中亚的商人也需要从隋唐帝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才能运回自己的母邦去发展手工业。
由于河西走廊的地理因素限制,帝国对外的最快捷交通线是在北方。从河套地区到更东面的晋北山区,都是大量突厥系部落与粟特商团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边境之内,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定居。但前提是交通线保持顺畅。
高句丽的壮大,恰恰危急到了隋唐帝国的国际贸易生命线。他们同样需要从突厥人那里,保持与中亚的联系。在自身的势力不断强大后,就开始利用东突厥汗国衰落等因素,加强对草原地区的笼络与控制。更有甚者,开始建立自己的朝贡贸易体系,吸引北亚与中亚的商人来朝贡自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句丽与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句丽与唐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