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总结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特征概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特征概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2. 明代兵制的特点是什么?军与兵有哪些不同?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又该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

1、明初严禁政策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特征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商民自由贸易。

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总结-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永乐短暂对外开放时期

永、宣时期的郑和西洋建立南洋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秩序,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朝中后期稍微放松时期

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总结-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中叶后,东南沿海居民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违禁甚至武装下海者日趋增多,在此压力和朝贡贸易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在隆庆时有限度地允许东南沿海人民出海贸易。

扩展资料: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431353964

在华夷之辨作为对外政策之后,朱元璋认为明朝只需要处理国内事宜,然后等待周边的小国家前来朝贡,并且要在边境上做好防御,防止这些小国家以下作乱,这些做好了就足够。

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明朝历史特征概述总结-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成祖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朱棣更为主动一些,在位期间曾经派遣郑和下西洋,像海外诸国宣传中原王朝强大,并且要求这些国家前来朝贡。

仁宗皇帝时期,明朝的对外政策又延续了明太祖时期的风格,各类海外拓展活动都下令停止,有前来进贡的使节也派人护送回国,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守备为上的政策。

明朝的对外政策,是通过朝贡体系来完成,明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把来往的其他国家,都作为“附属国”的地位来交往

外国供奉的来朝贡品,经济价值都有限,而明朝的赏赐品,价值都远超出外来国贡品的经济价值。明朝通过这种政策,吸引外国来朝贡。

郑和下西洋后,实施海禁,北修长城,闭关锁国,这其实是一种进攻战略。因为此明朝的生产力水平与科技水平高于周边国家,甚至在全球都是领先水平。

明朝通过闭关锁国,可以避免科技被外国学到,也避免粮食、铁器、盐巴等战略物质流入外国,尤其是蒙古。通过闭关锁国来摧毁蒙古的经济,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闭关锁国,始于明朝。谁知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葡萄牙与西班牙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占领了大片殖民地,引爆了商业革命,荷兰人引爆了技术革命,英国人又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明朝实行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与商业革命。

清朝中前期的闭关锁国,又错过了技术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果鸦片战争中被吊打。

直到1861年,清朝开启洋务运动,才奋起直追……

  


明朝的对外政策主体分三个阶段:

1.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朱元璋认为边境都是小国,可以作为附庸,但也是祸患,所以既要联系也要严防。所以制定了两个对外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核心的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官方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民间自由贸易,防止不安全隐患(倭寇横行、蒙古间谍)。

2.朱棣时期的积极对外

朱棣坐上皇位后,编撰永乐大典,弘扬其文治武功,积累民望和朝望,不排除寻找朱允炆下落,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与外界联系和贸易往来,强大船队,一方面与当地贸易,一方面打击海盗,维护了南洋和印度洋海域安全,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朝贡。

3.明中后期变化

郑和七下西洋,随着郑和离世,国力的消耗,支撑不起继续海航,加上东南沿海倭寇横行,甚至有的当地土匪地主与倭寇勾结,因此开始实行严格海禁政策。随着明中后期剥削加重,百姓生活困难,有一部分百姓武装下海到南洋贸易,明朝根据情况又稍微放开。

明朝统治者虽然***取闭关锁国,但对于一些先进技术是***取积极学习运用,比如火器的使用,明朝工部和兵部有专门人员研究火枪和火炮,不但进口,还自己研究改进。

与明朝不同的是,康熙虽然接触西方技术,但只是自己看学,却杜绝臣子和士子学习和研究,唯恐被人运用推翻自己。

因此,明朝的闭关锁国并不是完全意义的闭关锁国,只是一种被动防御外敌的选择。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结结实实的闭关自缚。

说起闭关锁国,这要从明太祖时期说起。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

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和劫掠骚扰。

为防备沿海奸民和他们勾结,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百姓私自出海。

明成祖时期,为了追击建文帝派郑和下西洋,也仅仅是和海外各国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能出海。

后来,成立市舶司也是***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使者的,除了朝觐皇帝外,是允许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的。

到了清乾隆年间,完全开始“闭关锁国”。

圣旨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其他一切对外贸易,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口通商”。

虽然清的闭关锁国相比于明来说,更加严格、封闭,但是在对待对外贸易的方面,却是和明一脉相承的。


明代兵制的特点是什么?军与兵有哪些不同?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每个朝代的兵制都是随着,从朝代初建到强盛的过程而不断变化和完善的。明代也不例外,明代初期军队的来源,有诸位将军原有的兵,这些就是嫡系了,后来随着不断征讨,就会有元兵及其他地方雄兵的归顺投靠,也有获罪而准备发配的,当然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籍选征兵(和我现在征兵差不多),就是根据户籍选拔兵丁。直到明朝正统时期才开始使用募兵制度,开始和卫所制并存。

卫所制到底是个什么样制度呢?卫所制就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驻军(就和我们现在各省驻军一样),根据等级不同,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分为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小单位,各卫所又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及兵部,有战事就从征调发,无事就还在卫所正常训练(和今天我们的军队体制有很多相同之处)。另外还规定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到卫所来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还要轮流屯田,屯田所得必须作为供给军队及将官等使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养兵时减少国家财力指出,后来随着明朝经济好转慢慢取消了。这也和我国九十年代军队情况一样,当兵期间有喂猪的,种菜的,自给自足。现在国家有钱了,军费提高后也取消了。

还有个营哨制(也就是募兵制),这个主要是从正统年间开始的,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还不算正式编制,直到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后。募兵和卫所制不同的是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到了嘉靖年间有正式编制后,就实行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的兵制。每营兵员3000人。这就是明朝中后期军队的主要编制形式。

直到明朝后期,才对卫所军和营哨军进行了明确分工,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训练新兵和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但到了万历年间,允许卫所军参战,只是参战时必须编入营哨制里面。(这和今天我国***跟武警部队的编制形式及作用差不多啊,看来古人对军队管理也是有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特征概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特征概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闭关锁国 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