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蒙古变迁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蒙古变迁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有蒙古国吗?
没有蒙古国。
北元(1368年-1388年 )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1368年元惠宗迁都滦京,仍以“大元”为国号,因地处塞北,故称“北元”。共传二位皇帝,享国二十一年。
1368年中原局势彻底失控,元惠宗出逃大都,坐镇蒙古继续指挥各路元军镇压民乱。此后北元几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到1389年在蓝玉率领的明军进攻下灭亡。
北元虽偏安于蒙古高原,却是蒙古族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时期。
明朝时期,蒙古族的情况如何?
蒙古族就是当时的元朝,在朱元璋灭了元之后,朱元璋便把中原地区的所有元贵族赶回了老家,重新去过游牧生活。后来蒙古族又发生了几次分裂,所以,明朝以后,蒙古族就再没崛起过。
蒙古国曾经属于中国的哪几个朝代?
蒙古国在中原建立的朝代是元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传五世十一帝。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中期政变频繁,后期社会矛盾加剧,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成功。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
明朝朱棣5次征伐蒙古,学者说已征服蒙古,为何瓦剌部落会崛起?
短暂的臣服只有在政治上有意义,缺少实际的控制手段,永远无法真正的驯服北方游牧部族。古代社会,在社会组织和武器技术上,农耕民族对于游牧部族只是领先却没有代纪的碾压。永远都是陷于征服-叛乱的循环。一旦大一统的农耕文明遇到危机,游牧部族就容易南下入侵甚至入主中原。
朱元璋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后,统一了长江以南地区,这为他攻打元朝奠定了基础,在常遇春、徐达、以及蓝玉等大将的打击之下,元朝被迫退出中原,回到蒙古大草原,回到了他们起家的地方,由于继承人的问题,他们发生内讧,曾经强大的元朝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燕王朱棣的封地在北平,由于地理位置原因,其经常能与蒙古接触,深深感受到蒙古人对国家的威胁。所以在***之后,他取得了国家***,为了显示抗击蒙古的决心,依然将首都迁到了北平,成就了“天子守国门”的佳话。在朱棣平稳国内局面之后,先后五次攻打蒙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为什么二十多年后瓦剌就迅速崛起,并俘虏了明英宗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明朝国力有限,难以支撑持久的战争。在元朝统治时候,统治者对基层民众的压迫达到了极致,大量圈地放牧,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供统治者挥霍,基层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之后不统一的农民起义军为了壮大自己,互相之间攻伐,社会经济已到崩溃边缘。虽说朱元璋在位期间,与民休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展,但多年的战争给社会留下了创伤,难以短时间恢复。
二是蒙古高原地域辽阔,部落众多且分散。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所以他们时而聚拢,时而分散。在面对明朝大军的围剿时,他们可以化整为零,依靠强大的机动性逃出生天。朱棣在位期间并未统一西域,难以对蒙古部落进行分割包围,进而彻底解决后患。
三是朱棣的战争策略出现了问题。明朝国力有限,难以进行持续战争,朱棣只能在策略上下功夫,扶植了兀良哈三卫,在鞑靼、瓦剌三者之间玩平衡,让他们互相攻打,减弱他们的实力。三者之中谁的实力变强,朱棣就发兵攻打,当时鞑靼实力强大,朱棣就多次攻打鞑靼,最终降伏鞑靼,保持他们之间的平衡。随着明朝实力的衰退,这种策略已得不到强大武力的支撑,就留下了隐患。而瓦剌距离明朝较远,得到喘息的机会,逐渐强大起来。在打败鞑靼,收服兀良哈三卫后,就顺势南下,攻打明朝,而明朝此时奸臣当道,太监掌权,最终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的苦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蒙古变迁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蒙古变迁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