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对蒙古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对蒙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嘉靖年间蒙古入寇几次?
两次,一次是土木堡之变,一次是庚戌之变。
1、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二十万精锐大军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当时京师二十万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
俺答突然兵临城下,一时极为震恐,手足无措。当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此时,俺答兵自白河渡潞水西北行。十九日至东直门。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
八月二十二日,俺答由巩华城(在昌平县)攻诸帝陵寝,转掠西山、良乡以西,保定皆震。
为什么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彻底降服蒙古,清朝几十年就解决了?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处理得非常好。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很快摆平)。
(雄起的努尔哈赤)
那么,清朝究竟想到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呢?
从努尔哈赤开始,他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就兴致勃勃地纳娶蒙古公主为妻。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最大的精力。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由南到北统一中国的口号便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他派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收复了汉人政权丧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等北方之地,把蒙古人赶回了草原,并派兵十余次打击蒙古残余势力。为了防范蒙古人,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九王守边“,其中就有燕王朱棣。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权成为明成祖。朱棣对蒙古的政策依然是持续打击,先后五次北征,对蒙古人形成碾压之势。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对蒙古实行既打击又笼络的政策。到明英宗时,蒙古瓦刺部崛起,联合各部进攻明朝。明英宗好大喜功,御驾亲征导致”土木堡之变“,成为明朝第一个当俘虏的皇帝。危急关头,明朝推出明英宗的弟弟明景帝上台,由兵部尚书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刺的进攻,用坚固的防守锁住了蒙古人。从那以后,蒙古陷入分裂,对明朝没有足够的威胁了。满清崛起时,对蒙古各部先是联合、联姻,后来是打击、分化,直至让蒙古人衰落。满清的做法是多管齐下,对蒙古人的控制非常成功。
倡导“满蒙一家”,蒙八旗帮打天下
满清的祖先是女真族,开始建立的国家叫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不断蚕食明朝的领土,与蒙古各部也开战,逐渐占据优势,蒙古科尔沁部最先归顺了后金。而后,后金倡导“满蒙一家”,与蒙古各部联盟、联姻。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的十几位妃子中,有七位来自蒙古,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她生了顺治皇帝,也是康熙皇帝的奶奶。所以说,满清的血统与蒙古人是密不可分的。
皇太极时期,彻底征服了蒙古各部。皇太极有统一中国的野心,为此把女真改名满洲,把后金改为大清,自己登基成为皇帝。在清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单靠满族八旗兵是不够的,清朝把蒙古骑兵也纳入八旗中,号称“蒙八旗",为清朝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到晚清时,还有一位著名的蒙古大将曾格林沁亲王,可见蒙古兵在清军中的分量。
明朝乃***王朝,从心底看不起野蛮的蒙古人,在交往方面不是贸易禁运就是战争,基本是硬碰硬,由于游牧民族机动性强,明朝又没有能力和精力把蒙古人彻底搞定。
而清朝统治者的祖先是女***,和蒙古人一样都是蛮夷,没有身份上的优越感和自卑感。两者联合起来反而把明朝搞定了。女***对蒙古人通过联姻笼络了一些高层贵族,然后又大量分封盟旗,把蒙古各部都固定在自己的封地上,使之不能团结起来对付朝廷。还有就是大量在蒙地提倡喇嘛黄教,利用黄教控制广大蒙古人的思想,消弥其斗志,让其民寄希望于来世。还有一个原因就清朝皇帝是蒙古各部共尊的蒙古大汗,从法统上来说受大汗统治乃是天经地义的。
总地来说,清朝在统治国内各大民族方面是很成功的,秘诀是“易其政不易其俗”而***用的“一国多制”。
满清每年拿巨量金银供养蒙古王公军官,还送了四百多公主郡主,蒙古军队社稷和官吏自主,这算那么哪门子领土。反观明代,把蒙古硬生生打残打分裂,打的称臣纳贡,但未把蒙古计算为领土。实际上,如果按照明代标准,满清领土仅有四百多万。如果按照满清标准,明代领土恐怕得2000多万。
明朝为什么不能像[_a***_]对付匈奴那样去分次打击蒙古,最后将蒙古赶跑,而是倾向***取修长城防御?
个人感觉:1.从精神层面说,汉是个尚武的朝代,官员大都上马能领军杀敌,下马能理政事,看当时的文章都有英气灵动。2.当时汉军从车战转为骑兵,很重视军马的培养和生产,从西域各国引进优良品种。而匈奴人对比没及时***取措施,所以汉军骑兵战力压倒匈奴。3.汉朝重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匈奴比较孤立。
到了明朝重文轻武又怕有人造反,没有什么横扫大漠的雄心壮志,只顾缩头过小日子。在陆地修长城,在海上实行海禁(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帝)。加上蒙古势力强大控制军马交易,明军以步兵为主,追不上蒙古骑兵……
这是个好问题。
汉明都是草根乡党上位,屠戮功臣;匈奴与蒙古都是横行一时,在东面兴起东胡与女真后衰弱。汉明都有大规模出兵草原的记录,但汉朝成功了,而明朝沦为武装***,最终不得不修长城。
从客观分析,可能蒙古比匈奴更强。蒙古之前是在世界范围取得成功的,而匈奴只能说是东土强权。所以,在北元鞑靼被明人狂殴时,卡尔梅克瓦剌适时东来,使明人承受很大压力。
从主观分析,明皇更没有底线,做事更过份。之前我看到过一个说法,觉得有道理。即世家氏族对外族的抵抗作用,东晋南朝就是例子。自唐末扫尽贵族后,中华民族被整整抽了一条脊梁骨,之后就接连亡天下了。
匈奴并非是卫霍打出去的,事实上卫霍虽然大胜,也与徐达蓝玉差不多,一代人不到草原就卷土重来了。匈奴退出草原实际上是东汉窦宪打的,勒石燕然嘛。而东汉是公认的,皇权与世家士族共治天下的年代。
而明朝,不但血洗各方势力、皇权独大,连历代公认的相权也***掉,这样的朝代,能有什么作为才奇怪哩。它的亡天下,实在是咎由自取。
你以为卫青霍去病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了?
其实并没有。
《汉书·匈奴传》:元封六年也。自是后,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其秋,匈奴大人云中、定襄、五原、朔方,杀略数千人,败数二千石而去,行坏光禄所筑亭障。又使右贤王入酒泉、张掖,略数千人。……后二年秋,匈奴入代,杀都尉。……明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其明年,匈奴三千余骑入五原,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取吏民去。
匈奴依然多次入侵,汉匈战争一直到东汉中期才以北单于远遁而趋于缓和——不是结束,留下来的南匈奴也不是省油的灯,虽然他们自称归附,抢掠还是时不时有的,文姬姐姐就是这么被抢走的,只不过规模有限罢了。
这和大萌的边防环境差别不大——北元小朝廷自我取消后,蒙古各部很多都接受大萌册封,著名的也先、俺答都有大萌王号。只是有机会抢的时候他们并不会因此手软。
问题在于大萌核心区太靠近边防了,动不动就“京师震动”,看起来很逊而已……
而且从根本上说,匈奴不是被汉朝赶走的,真正迫使匈奴西迁是乌桓鲜卑的挤压。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国乱,乌桓乘弱击破之,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和帝永元中,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击破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
汉朝和明朝是长城防御体系最为完整的两个朝代,但在前期,他们却都曾经主动大规模出击,深入草原地区,寻找对手的主力进行决战,企图毕其功于一役。汉武帝时期,汉朝大举出兵,多次派大兵团深入漠北,企图寻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多次率军深入草原地区之外,甚至还派李广利远征今天的中亚,也就是所谓的大宛马之战。
明朝初期,从朱元璋时期一直到朱棣时期,前后长达近六十年的时间,明朝一直在不断的主动出击,虽然也有过几次失败的情况,但总体来说,仍然是败少胜多。毕竟,对于初期的明朝来说,输一两次输得起。成祖朱棣更是六扫虏庭,乘胜逐北,企图与蒙古主力决战,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连年轻的明英宗,在得到蒙古军队大举入侵的消息后,也主动率大军出击,企图与也先进行主力决战。
但在经历了多次主动出击的胜利之后,汉朝开始修长城,明朝也一样开始修长城。明明能打赢,为什么却要修长城呢?其实这个问题要反过来看,会更清楚。能打赢的朝代才有机会修长城,打也打不赢的朝代,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打赢了之后不修长城的朝代,用不了多久,自己就会出问题,或者是外部入侵,或者是内部叛乱。前者的典型是宋朝,后者的典型就是唐朝。
为什么呢?因为长城线是一条基本上固定的线路,要修长城,最起码的,你要先控制这个地区,并且能够用部队掩护这个地区,草原游牧民族的军队不能随时威胁这里。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连修长城的机会都没有了。汉朝和明朝之所以能够修长城,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通过之前的多次主动出击,把对手打残了,无力在短期内大举入犯。如果匈奴和蒙古就在长城沿线直接威胁着内地的安全,哪有机会修长城?
所以,长城不仅是一条防御线,更是一条实际控制线。有能力实际控制,才有能力把这里当作边界,来修长城,如果连实际控制的能力都没有,当然就没有能力在这里修长城。比如说宋朝,就没有这个机会。从安史之乱之后,整个长城线就不在中原***的控制范围内了,宋朝建国的时候,辽国已经牢牢的控制了河北地区,河套一带又在党项控制之下,河西走廊是甘州回鹘、吐蕃余部等控制,所以宋朝想修长城也没有机会。
长城的作用也是一直被误解。实际上,秦汉时期的长城基本上是以夯土墙为主的,只在部分战略要地才是砖墙。如果对手还有能力组织起大规模入侵,那么长城是不足以构成障碍的,完全可以拆毁一部分长城,打开一个缺口,进入中原地区。明末后金进攻明朝时,就多次绕道辽西,拆毁长城,直接进入北京附近大肆掳掠。所以,那些有砖墙的地方,都是重要的军事要点,都有军队长期驻扎,在明朝,这就是九边。
也就是说,在对手以大兵团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中原***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依托长城进行防御作战,要么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原***都会选择出动大兵团进行主力决战,只要打败对手一次,造成大规模杀伤,就可以保证十几二十年的战略安全。
原因也很简单,草原游牧民族生存条件差,组织一次大规模入侵所需要的***是非常庞大的,并不是那么容易组织起来的。而每次这种大规模入侵,都是要先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或者统一的***,才有这个能力。比如一次十万人规模的入侵,那么就意味着起码要有一个十万户牧民的统一的游牧***,而一旦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草原地区已经完成了统一。
对中原地区来说,只要能够实际控制长城线,实际上都不害怕与草原游牧***进行主力决战。甚至可以说,这种机会是中原***求之不得的。从汉朝到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多次以大军深入草原地区,都是为了寻求这种战略决战的机会,只要能够战而胜之,按照中原王朝的思维逻辑,那么就可以迫使对手屈服,从此安生一段时间。即使不能迫使对手屈服,一旦击败对手的大规模入侵,就会导致游牧部落联盟***分崩离析,在一段时期内失去威胁中原的能力。
所以,只要控制了长城线,中原***并不害怕与游牧民族进行主力决战,而且会主动寻找这种决战的机会。但中原***害怕什么呢?对中原***威胁更严重的是,草原地区在缺乏统一***的情况下,形成一些规模交大的小的***,在靠近长城沿线的地区游牧和生活,能够经常性、日常化的越过长城线,到长城以内的中原地区劫掠。这种情况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迫使长城以南的定居农耕***不得不迁居别处,从而让朝廷在长城线的驻军的物资供应出现比较严重的困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对蒙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对蒙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