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朱棣历史解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朱棣历史解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棣夺位之路讲解?
建文帝即位后,朱棣认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开始了他的夺位之路。 朱棣先是发动靖难之役,打败了建文帝的军队,然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最终夺取了皇位。
如何评价明成祖朱棣夺位?
朱棣夺侄而谋位,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但是从朱棣上位后所迁都以天子守国门的气魄与气概,在内政外交上的展示出气吞山河的文才武略,不失为开创及奠定了明朝近三百年江山的稳固基石。
对朱棣夺位不知是大明幸还是不幸。
积极意义上说,朱棣继承皇位,造就大明万国来朝的局面。
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北击蒙古,打击残元势力。
南讨安南,开疆拓土。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说点个人看法。
首先朱棣比朱允文有政治眼光的地方。
朱棣也继承了朱允炆的政策。削蕃。但朱棣的效果明显比朱允炆要好的多。彻底把王爷当猪养。
朱棣不断的军事行动,使大明朝在英宗之前,名将倍出,武官是不小的政治力量,避免文官一家独大,保证了对周边各国的绝对压制。
朱棣生于战乱年代,小时候曾居住在老家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就藩后又多次率部出征塞外,与部下同甘共苦,在政治、军事方面已经有相当复杂的历练,在朱元璋活着的几个儿子中是最富有政治经验的一个了,所以削藩之初,朱棣不断装病卖傻,以此迷惑朱允炆,这样的人和朱允炆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他的对手朱允炆继位时刚刚二十岁出头,从小长于深宫,史书记载他是“性至孝”,父亲朱标养病期间寸步不离,尽心服侍,父死后,悲痛欲绝,一度身形憔悴,朱元璋看到后劝慰道:“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不仅以孝闻名,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仁君之道,身边全是明初有名的博学鸿儒,其中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1835年)探花,齐泰也是同年进士,是对经书学有大成的学者,方孝孺就更不用说了,是一代大儒,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完全像是搞学术研究的团队,完全不具备对付朱棣这样的成熟政治家的能力。
在朱元璋死后,根本不具备政治素养的朱允炆,在动议削藩之初就先废了燕王东、西、南边的诸王,还有更南边的周王朱橚也一并废除,使朱元璋的层层设防失去缓冲,所以朱棣在骗取宁王朱权的军事力量后,北方地区除几个战略要地有中央军抵抗外,尽数落入朱棣的控制范围内。
之后朱棣身边的一个谋士道衍给朱棣出了一个主意,打着“靖难”的名义造反。所谓“靖难”就是“清君侧”,帮助皇帝铲除身边的奸恶。
成功不是一步之遥,从开始造反,朱棣就知道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是朱棣仍是有自信的,因为他是整个大明朝最厉害的骑兵将领,并且自小就跟朱元璋打战,深得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兵法。如果说朱允炆从小就开始学习如果治理国家,那么朱棣自幼就知道怎么抢占国家。因此在造反开始的时候,朱棣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给自己打足了气。
最后这一年,朱棣自动忽视了平安、徐祖辉等人,甚至绕过山东,直接从宿州到扬州直奔南京。而南京城内有李景隆接应,等他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师的时候,大门自动打开。建文帝烧掉宫殿,从此失踪。“靖难”之战结束。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大明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伟大帝王。《明史》记载:貌奇伟,美髯髯。永乐大帝在位期间,修大典、下西洋、平漠北、疏浚大运河、收复安南。大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大明王朝海纳百川完成了几个朝代没有做到的丰功伟绩,其文治武功可比秦皇汉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朱棣历史解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朱棣历史解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