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大索貌阅历史背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隋朝大索貌阅历史背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索貌阅什么意思?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以整顿户籍和赋役为目的一场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殊举措。这一措施的实施,增强了隋朝***对无户籍、无课税关东流民的控制,加强了隋朝***的统治,为隋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使得隋朝国库充盈走向富强。
其实,检查户口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并一直到清末都在进行。《史记》记载:
"禹平水土,定***,计民数"。
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户口调查记录。然所谓"大索貌阅"并非是一般性质的例行户口调查,而是特殊性质的,以大搜捕行动来配合的大规模户口检查。"大索貌阅"是由"大索"和"貌阅"两个词语组合而成的意思,即大规模搜捕和户口检查。
古代***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大比”和“貌阅”指什么?
大比,又叫案比,是中国古代***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此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进一步完善,每年举行一次。大比时,以郡县为单位,由地方官吏负责对管辖范围内所有人丁、财产状况进行调查,然后据此造成户籍,上缴中央。
其内容包括每户男女人口、姓名、年龄、相貌、财产状况等。 此用来作为***征收贡赋,兴发力役,组织军旅等的基本根据。另外,古代3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也称为大比。貌阅往往与大索连称为“大索貌阅”,二者共同构成隋唐时期的户口登记制度,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大比,但稍有区别。
大索的目的在于搜索隐匿人口,针对的是民间为少缴赋税而隐匿人丁的现象。 而貌阅则重点在于检查年貌形状,针对的是有人本处于成丁之岁,却以诈老、诈小的手段逃避赋役的现象;另外,貌阅也用于核实确认那些身患残疾、疾病的人,并给予免除赋役等政策优惠。
大比和貌阅均是古代***控制人民,尤其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丁口的重要手段,是古代***收受赋税及行政管理的基础。
隋朝为什么如此富有?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六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直到唐太宗死后,唐高宗继位,计户口380万户。唐玄宗时,全国760万户,4100万人。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唐天宝十四年已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可见,隋朝才是经济最富裕的朝代,唐朝不过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大,民族关系最密切,对外交往最频繁的朝代而已。从以济上看,唐朝比隋朝差远了。
隋朝其实是北周的延续,古代农业社会需要在和平环境下发展,我们可以看历史上秦末战乱后到文景之治社会有发展,再到汉武帝时期国家达到顶峰,隋末唐初战乱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基本上五十年一小治,一百年一大治。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位登基建立隋朝,接着发兵灭掉南陈。隋朝的建立是和平的政权交接,灭掉北齐与南陈也只是两场战争就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对社会的伤害小,之前北周北齐与南陈各自发展了近百年,隋朝以很小的代价三者统一,社会物质积累得以保存、生产得以继续,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年间达到全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大索貌阅历史背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大索貌阅历史背景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