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魏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魏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魏姓名人?
战国时魏国开国君主魏斯,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西汉政治家魏相,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魏延,唐初唐太宗的良相、政治家魏征,北宋的宰相魏仁浦,明朝巨奸魏忠贤,清朝思想家、文学家魏源,现代作家魏巍,等等。
有:魏征、魏延、魏源、魏文侯、魏忠贤等。
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 排名第44位姓氏,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诸侯国魏国,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后魏国被晋国消灭,封给大夫毕万,后人以邑为氏,尊毕万为得姓始祖。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世皆称为信陵君。著有《魏公子兵法》
青海魏姓家族是如何迁移过去的?
魏姓全国名列第47位,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为周文王15子毕公高的被封为毕国,后人传到裔孙毕万,晋献公将其封于魏(今山西芮城东北)的大夫,其子孙以封地为魏姓。
魏姓先祖较早随军或移民来青海开发定居,至今形成8个魏姓村庄。西宁市二十里铺乡魏家庄村,在明代已有魏姓居住,故称魏家庄。其始祖是来自泗州(今苏浣边境洪泽湖滨)的魏祖善,跟随朱元璋起兵建功,授世袭千户,驻防西宁,遂定居。于魏瑄,世袭副千户,后因功升正千户,又以战功加指挥佥事。孙魏寰,历任碾伯游击、中军守备等职。
历史上魏姓的名人?
1、魏舒: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在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由车战向步战的转移,仅此一件,就足已使他名垂青史。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2、魏攸:东汉末期人物,刘虞部下,东曹掾,右北平人。刘虞与公孙瓒因对外族的政见不同而日益磨擦。刘虞欲讨伐公孙瓒时作劝阻,因其认为公孙瓒尚有利用价值,故此刘虞暂停讨伐公孙瓒的打算。魏攸死后,刘虞忍无可忍下攻击公孙瓒,受公孙瓒反击溃败被斩。
3、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象枢,字环极,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
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
魏氏的来源?
1、出自姬姓。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第十五子名公子高,位至公爵,世称毕公高。其裔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春秋时的晋国,官至大夫。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称魏大夫。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势力强大,其子孙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后毕万的后代魏桓子与韩、赵两家联合灭晋,三分其地。
公元前445年,桓子之孙魏斯正式建立魏国,称魏文侯,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国灭魏,以其地为郡县。亡国后的魏国国民为纪念故国,遂以国为姓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从而扩充了原以邑为氏的魏姓人口。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1)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2)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1)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魏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魏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