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真实历史说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真实历史说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真有樊梨花这人吗?有关她的真实事迹谁知?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如莲居士作《说唐三传》,又名《异说后唐三集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全传》,后人亦称《征西全传》。书中叙述樊梨花与薛丁山马上订亲及薛一丁山三休、三请樊梨花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戏曲中一些剧目即取材于此。如《马上缘》、《三休樊梨花》(或《三请樊梨花》)。 明清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现象,许多历史小说、英雄传奇***自民间口头传说,***人创作加工为案头读物,随即又为广大的市井说唱艺人借鉴为话本,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口传心授,世代流传.后来也有人整理为“说书体***”.以纯散文形式出版。在由民问传说、***到说唱,再到“说书体***”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得到提炼,人物形象愈加丰满。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性格尚嫌模糊,缺乏生活依据。因作者***用神魔***笔法,有些情节荒诞离奇,如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神箭 飞刀、摄魂铃、捆仙绳等,在人物塑造上成就不高。然而在后来民间说唱中,樊梨花形象得到不断的扭富和发展,说书人***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现实中寻找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及发展变化的轨迹,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众多有关樊梨花故事的说书体***中,西河大鼓名家郝艳霞所作《薛丁山征西》对樊梨花形象塑造的再度加工创作,就最具代表性。 樊梨花的形象是超常的,美丽的,深刻的,她所体现的正是中国妇女伟大的独立于世的精神。 参考资料:《从案头到书场--“说书体***”对樊梨花形象的再创作》 ps:《说唐三传》都是说唐朝的事情,如果此人不是虚构当时唐朝人。
中国人为何爱戏说历史?
戏说,和正史相对应,比正史更能受到百姓爱戴,更能在百姓中传递下去。至于为什么,请听小白细细分解,如有不合理,请多多指出,必定更改。
对历史热爱
姑且不提戏说和正史的区别,他俩的共同点都是历史的产品,加工品。
历来中国人对历史的喜爱从来没有间断,究其原因我想中国宗法制下对先辈和祖先的热爱造就的吧!
有对历史的热爱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戏说历史易理解
封建时代亦或者近现代,人们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人们无法去浩如烟海的二十四史中去寻找历史,寻找祖先,这不现实。一来识字人少,二来即使用耳朵听也听不懂,只能由说的人或写***的人来进行加工。
历史易理解不仅对接受者,对输出者也是这样。说实话,古往今来那些历史大家,文化大家会去对劳苦大众讲历史,写***吗?他们只会去修史,用严肃的语气,不可质疑的话去教导子孙和读书人。市井说书者和演义历史***家大多数不是那种别淘汰的读书人吗?(不包括曹雪芹那些不得志的大家)他们只能了解历史到那。
戏说有趣性
笔者爱好历史,也曾专业的研究过,也曾戏说过,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历史没有绝对真相,我们广大普通人对研究历史的目的是——明白事理。好多历史是没有绝对真相的,我们后人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场景。拿司马光砸缸来说,马未都也曾提到这件事情,在北宋年间,现有文物证明当时还没有能力生产能淹小孩的大缸,所以这个故事目的在于告诉要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常规。至于司马光当时砸的是什么,甚至砸没有砸过,这些都不重要了。
司马光故居图
2、戏说历史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更快的普及历史知识。戏说对应的是正说,正说就是一本正经按照课本知识或者学术观点逐一论证,正说的受众群体是专业研究者,对于普通老百姓说过于专业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而戏说历史可以满足人的猎奇心理,猎奇心理其实就是一种八卦能力,有利于历史的口口相传,缺点是有时过于戏说,导致普通人无法辨别真***,例如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真的发生了吗?
京剧:狸猫换太子
总之,对于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而言,悠久的历史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戏说历史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事件很多时候是罗生门,但历史阐述的道理却是指引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灯塔。
倘若您既喜欢正说又喜欢戏说,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记得点赞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真实历史说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真实历史说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