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悲壮时刻,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简介

kodinid 45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亡国真的是因为气数吗?
  2. 明末另一名将何可纲,如何评价他的悲壮人生?
  3. 在历史上,为什么说明朝的东林党误国误民?

明朝亡国真的是因为气数吗?

当然是,国家强大有生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有足够强的纠错能力,出了问题能够扭转乾坤。而明末则是财政崩溃,陷入没钱办不成事,加税事就更多的恶性循环,谁也救不了。

中国大一统王朝没有超过三百年的,不是偶然现象,军队战斗力下降,朝廷威望、控制力下降,官场***,土地兼并,宗室冗官冗兵(明朝还有个冗宦)造成的财政负担加重,都是无法避免的,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王朝灭亡。这些问题明朝全有了,算日子也到了,所以只要遇到一场大的危机就会垮。

明朝历史悲壮时刻,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简介-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多人喜欢说小冰河,那不是根本原因,而是诱发各种矛盾的导火索,国家机器没有应付危机的能力,如何不灭亡?

气数这个东西太玄妙了,玄妙得让人怀疑。一般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时候都会说一句旧王朝气数已尽,这个气数其实可以忽略不计,估计新王朝的皇帝都没怎么认真考虑过。气数其实就是命运,气数已尽,其实就是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某种意义上来说,气数就是天意,这样的话,明朝亡国还真是有点天意的感觉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

明朝所树立的中央集权社会准则。这种社会准则制作了巨大的且不可调和的社会对立。这种准则在无形中将社会分成了控制阶级和被控制阶级。明朝的控制阶级,也便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不从事生产劳动,专事克扣压迫广阔平民大众,不劳而获,***腐化。

明朝历史悲壮时刻,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简介-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明朝灭亡,也有天气的关系

明朝末年可谓是内忧外患,内部有农民起义,外部有后金虎视眈眈,这个时候连老天爷也不站在朱家这一边,开启了小冰河时期,作为农耕文明的明朝可受不了这种待遇。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明朝历史悲壮时刻,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简介-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导致明朝的灭亡,最根本的问题是:支撑王朝运作三百年的文化与社会的现实,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明王朝建立之后,谁拥有道德标杆谁就能掌握政治的制高点。在这种体制下,大臣们唱高调的本事一个比一个强。但是没有人再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官僚们嘴上说的都是主义,心里想的都是生意。即使在北京城破的那一刻,口口声声忠君报国的大臣们,却不愿意拿出些许的家产来保护这个王朝。更遑论嫌水太凉,不愿***的东林大儒。

另一方面,这种奇葩的“企业文化”,让这个王朝倒是多了几个铁骨铮铮的卫道士。如海瑞,左光斗,史可法等人。为捍卫信仰不畏强权。这也是晚明一景。

空洞的说教,无法解决内忧外患。肮脏龌蹉的盘剥,却一次次***着斗升小民。最后“闯王来了不纳粮”把所有的***道学都扯了个干净。

明朝亡国的原因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有内乱,有外患,有天灾,有人祸!

1、内乱指的就是李自成的叛乱,李自成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在他的带领下,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

2、外患指的就是满清八旗,满清和大明朝军事斗争持续差不多四十年,明朝为了抵御满清入关,调用大军和很多名将镇守东北,导致国内军力过于空虚!

3、天灾指的就是当时全国性饥荒,这也算是李自成起义的直接导火索。

4、人祸指的就是明朝***的***无能,崇祯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了,虽然崇祯有一定能力,也励志革新,想要挽救大明朝,但是他一上位直接铲除了魏忠贤一党,导致东林党失去了制衡,一味党争,吏治不清。而崇祯自己也刚愎自用,独断多疑,最终葬送大明江山

大明朝的覆灭是必然的,也应证了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不变真理。

明末另一名将何可纲,如何评价他的悲壮人生?

何可纲是袁崇焕麾下“关宁四猛”之一。其余三人为满桂、赵率教和祖大寿。

赵率教和满桂先后战死,祖大寿欲降,何可纲坚拒不从被杀。民族气节,凛然可钦。不失为一位民族英雄,壮哉何可纲!伟哉何可纲!

何可纲明末一位骁勇悲壮的抗清名将,也是袁崇焕麾下旧部爱将之一,戎马一生有勇有谋治军有方忠君报国奋勇杀敌结局悲壮。官居参将中军右都督,镇守要塞大凌河,因主将祖大寿降清他誓死不从惨遭***含笑赴死以身殉明。

何可纲:

何可纲为袁崇焕旧将,天启六年宁远大捷,因功进都司佥书,岁省饷百二十万有奇。

袁崇焕在给崇祯皇帝的奏疏中,这样赞美何可纲——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请加都督佥事,仍典臣中军。”

袁崇焕死后,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

何可纲前期的生活经历,史书记载非常少。很大可能并非通过科举之途而晋升,而是从军之后,由一名小卒做起,逐渐成为边关的优秀将领。

早在袁崇焕当宁远道时,何可纲就是他属下,并且跟随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的辉煌战果。何可纲很有战略眼光。当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时,他就曾经说:“生文龙,国不幸;用文龙,朝廷不幸;杀文龙,公不幸。”

当袁崇焕被朝廷凌迟之后,何可纲归属于祖大寿麾下,成为其副手。崇祯四年,祖大寿打算在大凌河筑城,让锦州多一道屏障。

可是还在修筑的过程中,皇太极骑兵就赶到了,仓促之下,祖大寿只好退回没有完工的大凌河城坚守不出。此时,大凌河没有多少粮草,更没有多少兵马,八旗军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

祖大寿带领明军做过几次突围,都无功而返,只能在城中静待援军。援军也确实来过,而且不止一次。松山守军两千人,总兵吴襄、宋伟率领的六千人,曾经三次靠近大凌河城。皇太极却拿出了汉人经典的围城打援的战略,三次击败援军。这让大凌河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更令人绝望的是,城中的粮草已经消耗殆尽,战马也被***吃掉了,最后发生了可怕的人吃人的局面。大凌河本来就是要塞,房屋很少,都被拆掉当柴烧,到最后连人骨头都用来烧人肉。

这就是《清太宗实录》记载的:大凌自八月初六日受围,直至十一月初九日始溃,百日之厄,炊骨析骸,古所没有。可见大凌河确实已经到了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此时,后金也多次放出消息要求大凌河全军投降。

在历史上,为什么说明朝的东林党误国误民?

一个朝代的灭亡,有内因也有外因,而明朝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统治的朝代,其灭亡影响深远。明末时期,军事经济实力远远强于后金(即满清),就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打战就是打经济,明朝也绝不会亡,可是历史就是这么的喜剧。东林党的执政就是明朝灭亡的间接因素,为何说东林党是误国误民呢。

(东林训言)

一,东林党执政,控制舆论:

东林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江南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阉党”魏忠贤未被罢黜前,一直是轻农民税赋而重工商业者税收。而这“阉党”一亡,东林党大胜,便废除此种税收政策,减免工商业税收,加重农业税赋。本来士大夫及大地主阶级就拥有巨量的社会财富,又不用交税,这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所以明末各地农民起义增多,朝廷为镇压农民起义又加重其他地方的农业税收以充国库作为军饷,导致社会更加***。税收的减少也极大的影响了边关对后金作战将士的军饷发放和士气,也为后金的入关做好了“铺垫”。

(东林开始之地)

二,东林党执掌军事:

东林党人为了个人及小团体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在社会动荡之时仍然搞党系之争。文不知兵确有极力限制武将权力,这样不仅仅是削弱了明朝军队的军事实力,更是给予了后金迅速崛起的时间。最终后金入关,崇祯吊死煤山。

故,一国之亡,不仅仅是君臣之过,在于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能否顺利执行,而东林党人作为执掌国家决策及执行人,显然没有做到,他们罔顾国家名族大义,反而大部分人后来投降后金,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反而成了国家灭亡的元凶,实在是悲哀啊!

东林党有自己的问题,但也不能乱黑东林党。

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朋党的意义。东林党并没有组织,也没有纲领,刚开始只是意气相投的一帮人组织的一个书院:东林书院。

林子大了之后,各种鸟都有,东林党又没有纪委!

东林党虽然说地域色彩不突出,但一样有地域特点,主要是南直隶江西知识分子。

崇祯上台后,严厉打击阉党,所以一度在崇祯初年组织了一个东林内阁首辅是韩爌。

韩爌做了一年多的首辅(前面的周道登虽然也是东林党,但有点老糊涂,只做了半年的首辅。),1628年12月-1630年正月。

崇祯做皇帝只有17年,真正东林党人当首辅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3年。当首辅时间最长的是周延儒和温体仁,周延儒是5年,温体仁是4年。这两个大奸臣,都不是东林党,他们两个加起来的时间差不多等于崇祯时间的一半。只是周延儒用了一些东林党人。

我们看几个问题:

东林党魁钱龙锡推荐袁崇焕担任关宁统帅,而韩爌是录取袁崇焕为进士的座主。

所以袁崇焕是奸?是忠?决定了东林党在这个问题上是否误国。(袁崇焕的事情太复杂,另文探讨。)

其实明末的东林党除了大搞党争之外,真正的误国误民体现在***公济私上,也就是在税收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不但严重加剧了明末朝廷的财政赤字,废除税监之后更是导致朝廷官员***情况加剧,而西北农民起义一定程度上也源于东林党的所谓“节流”。

纵观整个明朝,由于朝廷制度的原因,可以说是严重的重农抑商,这也造成了明朝的财政主要以农业税为主。隆庆四年(1570)年[_a***_],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约为3078万两,而其中农业税占比高达81%,工商杂税只占总收入的12%。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税制,开始逐渐加重工商税的征收,然而由于东林党人的干涉,工商税先后三次被废。

1、张居正去世:工商税一次被废。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改革,而税收方面的改革重点,就是加大了工商税的征收。这极大的触动了江南的工商利益集团,这种情况下,东林党开始形成。张居正死后,东林党人开始对其进行清算,张居正一派官员遭到严重打压,清算完毕后东林党人立即废除了张居正的税收制度。

2、万历皇帝去世:工商税二次被废。张居正税收制度被废除后,万历皇帝明显感觉到了国库的紧张,因此仍然想方设法的从江南征收赋税,但由于遭到掌管外库的户部阻挠,万历只能将征收工商税的人物交给内库。这便是所谓的万历皇帝贪财之谜,而实际上,万历三大征所用的钱,大部分是由内库的工商税进行支撑的。而在红丸案、移宫案之后,东林党开始在在万历死后再次把持朝政,掌权后的他们立即逼迫泰昌废除了各地工商税收,再次导致国库开始吃紧。

3、魏忠贤去世:工商税三次被废。由于当时辽东战事吃紧,空虚的国库根本无法应对巨大的军费开支,于是魏忠贤出现了,他再次开整工商税,使得国库又开始充足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天启皇帝死后,在崇祯皇帝支持下魏忠贤迅速倒台,东林党再次掌权。于是工商税再次被废,至于辽东战事吃紧,则是怎么省钱怎么搞,再加上将领的层层盘剥,导致辽东缺饷愈演愈烈,甚至激起兵变,而东林党则将责任全部推到了辽东军官身上,指责其***军饷、指挥不当。

天启皇帝驾崩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迅速倒台。至天启七年(1627年)十二月,阉党基本被清算一空,于是崇祯帝组建了一个全新的,以东林党为首的内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悲壮时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东林党 明朝 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