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架空历史明朝国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架空历史明朝国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有没有出现过“日月旗”这个类似于国旗的东西?
没有。中国最早的国旗出现在清末。 黄龙旗 ,1888年到1912年的中国国旗。***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以***代表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最初用于作为北洋水师的军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黄龙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被推翻后由五色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张勋、康有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出御太和殿,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受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此次复辟仅历时十二天即告结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张勋遁入荷兰使馆,溥仪再次退位。黄龙旗又被废除。 清之前的旗帜一般都直接在上面写上国号或姓氏
中国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国旗长什么样子?军旗长什么样子?
国旗是在国际场合下区分国家的标志,但是中国古代没有区分国家的必要,因为中国的皇帝被默认为是世界的皇帝,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土地,区别只在于内地、內藩、外藩。一直到***战争前,“外国”来中国都不是平等的,而是代表他们的国王来朝拜的、来进贡的。如果非说有的话,那也是天子龙旗,这是皇帝的私人旗,代表着皇帝的权威,只有在皇帝出巡的时候才会出现。有时候有重要的钦差大臣出巡的话,皇帝也会授权钦差大臣可以使用天子龙旗。
这个是明朝时期的《出警入跸图》,船中端坐的就是皇帝(应该是万历皇帝),船上方悬挂的就是天子龙旗。
清朝末年在于各国交往中,清朝一度以“天子龙旗”来代表国旗。这面旗长这样:
初期是三角形的,后来逐渐按照国际惯例变成正方形的。
古代的军旗不同于我们现在,整个军队有统一的军旗,而是不同的军队有不同的旗帜,这个在冷兵器时代是非常实用的,在战场复杂环境中,军官的命令只能通过旗帜、鼓号来传达,普通士兵也是以军旗来寻找自己的建制的。所以古代军旗并不是只有象征意义。
单说唐宋元明四个时期,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旗”,能看到的一些代表皇权的旗帜上,往往都是绣有龙的形象,可以说在这四个时期,根本就没有“国旗”的概念。
直到清朝***战争以后,受到了来自西方列强的影响,才迫使清廷设计出了第一面“国旗”,主要是用在官船和海军舰船上,用来区分外国舰艇。
名为:黄龙旗。
***战争之前并无国旗,因为清廷多年来的闭关锁国,再加上盲目认定中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当西方列强闯进国门后,才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到***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先进知识的涌入,满清也试图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迫使闭关锁国的清朝与西方列强等国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才正式催生出国旗的概念,并因而创造出第一面国旗。
其实最早在1862年前后,英国人就以“没看到船上有中国国旗,所以不知道那是你们的兵船”为由,与满清水师发生过一次小***,事后更是以此理由,不认可那是中国兵船的说法,概不对冲突造成的损失负责。
曾国潘得知后,毅然决定设计国家旗帜,以供辨识,他当即奏请慈禧制定国旗一事,经过商议,最终决定***用三角旗的样式,但主要用于悬挂在官船以及舰艇之上,同时还小范围用于国宴或会议,因此并未大范围的真正推广。
直到1888年前后,李鸿章等人率团前往他国谈判时,亲眼看到对方悬挂的威严国旗,再看己方竟无旗可挂,使得众人脸红不已,顿觉十分尴尬,这大大触动了李鸿章,于是回到紫禁城后,他随即奏请慈禧,制定出象征国家的统一旗帜,并最终***纳了郭嵩焘四角龙旗的设计方案,才使三角旗变为四角国旗,称“黄龙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架空历史明朝国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架空历史明朝国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