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很悲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很悲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请解释诗句:千古艰难惟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千古以来,人最难面对是一个“死”字,而词语蕴藉,而息夫人能够从容殉情而死;不过;邓诗以反问作结,人世间伤心哀痛的,又岂只一个息夫人,后悔自己以前的作为,尽力做些什么。
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在死亡的一刹那,从脑海里划过的事情不后悔?“千古艰难惟一死”,好好活下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使诗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邓诗则较逊色。
杜诗以绿珠之死,形容息夫人不死,高下自见,可以用来赞美忠贞从容就义的悲壮豪情,毕竟不及杜诗新颖。
但是邓诗以“千古”“岂独”句式,使诗的内涵扩大化了,使息夫人的不幸典型化了,这是杜诗所缺少的;也可以形容人面对生死关头时。楚伐息。毕竟,我们要死很久很久,自在点。杜诗曰出自清代诗人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
楚宫慵扫眉黛新,你身上背负着的或许还有他人的什么寄托,期盼。
意思是在千古的艰难事里死是最难的。比喻贪生怕死者多,死节不易的道理。 本句出自:邓汉仪的《题息夫人庙》一诗。 全诗如下: 楚宫慵扫眉黛新, 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惟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赏析: 作者初句只一个“慵扫黛眉”便把一个“不共楚王言”的亡国之妇的形象刻划了出来。“暮春”,这里不仅是说时令,也似在说国朝,即楚国荒靡衰亡的气象。也许是针对世人对息夫人的委曲求全颇有微词,作者在诗里大胆地为其鸣不平,当时息夫人未必没有想到死,只是在不同的特定环境里,每个人并不是都象绿珠那样死的从容不迫,惊天动地。从此而言,诗人为息夫人伤心不无道理。此诗应是化用了明代女诗人冯小青的《读〈牡丹亭〉》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为何在景山上吊***?
大明风雨飘摇之际,崇祯皇帝没有选择南逃,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南明政权,以图谋东山再起,说明了朱由检当时的处境十分危险,内无良臣可以商议,外无良将可以依靠。但主要是崇祯帝个人的性格所致,自朱棣开始,朱明皇帝就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既然已经积极努力了,也不能挽救危亡的江山,不如与社稷共存亡。他如愿以偿了,以自缢的方式与他的江山一起写入了历史。
谢邀。
“君王死社稷”虽然很悲壮,但面对王国身死,很多君主会权衡再三,投降敌军的君主多的是,秦朝的子婴、蜀国的刘禅、吴国的孙皓等等。“君王死社稷”倒是有一个很贴切的先例——商纣王(宋朝的赵昺实在是背叛投了海才死社稷的),死社稷的君王通常也没有什么好名声,中兴(虽然遥不可及)总比死了强。
所以“君王死社稷”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必然结果,是否要死崇祯也是非常犹豫的。
1、迁都(朕想活着)
人本能得有求生的欲望,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崇祯最先想的是“迁都”,虽然要丢掉祖宗的很多基业,但毕竟国祚还在,也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自己都不信)。
关于迁都的问题,崇祯和李明睿整整谈了一天,可以说已经详细到了细节。
但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必须要由内阁提出,自己再言辞拒绝2次,就像登基一样,得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才勉强顺应民意。但官员们就是不说,逼到最后官员们终于说了一个让太子赴南京的建议,崇祯当时就火了,这不就让我死吗?当时的李邦华甚至提出了“在皇上惟有坚持效死勿去之义”,崇祯也不好说我就是要跑要死你死之类的话,只好将南迁作罢。
2、调兵(快来救朕)
元朝戏曲家郑***的《王粲登楼》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望远,***怀故国之悲;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我认为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登高而望远!崇祯登景山其实是想最后看一眼自己生活了34年的北京城,内心深处对自己成为亡国之君的不甘和无力回天的无奈,伤心之下选择自缢!
景山地处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高耸峻拔、树木葱郁、风景优美,是登高远眺、观看北京全城的最佳地理位置。
这里是***花园,平时一定是崇祯携带后嫔子女赏玩游乐,并恩赐大臣游玩的地方。
只可惜在改朝换代的这一刻登景山,身边只有一位老太监陪同,心境不一样了,内心恐怕充满了无尽的愤恨!
抚景而伤情!崇祯登景山就是想最后体验一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感觉。他对自己一心想拯救大明反而落了个亡国结局的不解,痛苦之下选择自缢!
有对比才有伤害。十六岁登基立志做明君的朱由检,面对哥哥朱由校生前留给世人昏庸、无能的印象,盲目的少年自信的认为他可以比他哥哥做的好,可是现实却打了他的脸。
朱由校时期,虽然政局相对糜烂,但女真不能入关,财政还能支撑,内患虽有但不致命!
而到了他手里,辽东局势一溃千里,女真多次扣关,内患严重到破了凤阳祖陵,财政也是入不敷出,这样的局面恐怕朱由检在登基时是没有想到的。
我想朱由检此前肯定也多次登景山,俯瞰眼前的紫禁城时心境肯定是不相同的。
最后一次的心境估计是对自己勤勉救国不成反而成了亡国之君的不解,和哥哥的差距让他无比傲恼和痛苦,自缢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北京城生活了34年的崇祯,前16年活得胆颤心惊,后18年过得如履薄冰,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是位悲情的皇帝!
他临死前“诸臣误朕”的遗言,恐怕是他已经想通了,并对自己十七年治国道路上的最后总结吧!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很悲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很悲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