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甘肃高台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甘肃高台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开封的古建筑?
1、繁塔建于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4年),现塔通高36.68米,底面积501.6平方米。繁塔为六角形楼阁式仿木青砖建筑
3、相国寺
4、铁塔,因为塔身以褐色的琉璃瓦镶嵌而成,酷似铁色,故而俗称铁塔
5、延庆观,原名重阳观,始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
6、山陕甘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由居住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址上聚资修建而成
7、朱仙镇***寺初建于北宋太宗年间
8、龙亭大殿 系宋代皇宫后御苑旧址的一部分,殿下高台乃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
9、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杞县大云寺塔
10、杞县大云寺塔,俗称瓦岗塔,在河南省杞县城南25公里瓦岗村东北隅,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依宋初原塔旧迹补建而成
姜维城的来历?
姜维城,又称姜城,位于中国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姜家镇境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来历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
据传说,姜维城最初是由蜀汉名将姜维所建造。姜维是蜀汉时期著名的将领,曾参加过多次北伐战争,并在诸葛亮逝世后成为了蜀汉的主要军事指挥官。为了防御北方侵略者的进攻,他在现在的苍溪县姜家镇修建了一个城堡,后来这座城堡就被称为姜维城。
姜维城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曾经是蜀汉、唐朝、明朝等多个朝代的军事重镇。在明朝时期,姜维城还曾是重要的盐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如今,姜维城虽然已经不再具有军事功能,但它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据《旧唐书》载:“蜀刘禅时,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汶山羌***,大将姜维、马忠、张嶷领兵征讨汶山叛羌,曾先后在汶山、理县的维关和杂谷脑等地屯兵筑城”,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前后,在威州岷江东岸之台地上筑城,习称“姜维城”。在遗址东南方向今尚存一黄泥垒筑高台,为姜维点将练兵之地,称“三国点将台”。
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占地面积达2.5平方公里,地下文物和地面遗存丰富。其中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为研究岷江上游地区远古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长喻维超先生现场考察后,对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姜维城古文化遗址是我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占地面积较大,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绵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且又保存如此完好的地方。
烽火台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迟缓,为了达到远距离传递消息、警报的目的,烽火台应运而生,主要用于古代军事情报的传递准备,相关事迹最早可追溯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烽火台建在视线不受阻挡的高山之上,起初只有两种传递消息的方式,白天示警点狼烟,夜晚示警点烽火,距离相隔五里、十里皆有。
烽火台作为现代信息传递的雏形,萌芽至今少说也有3000年了。烽火台的产生是人们远距离信息传递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跟中国古代战争史密切相关,无奇不有的战争推动着烽火台的发展和转变。
1、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出现后,烽火台为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长城始于春秋战国的七国争霸,各国依地势山脉构筑防御性的城墙堡垒,其上设置烽火台,十里一处警戒。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连通各国长城,将长城上的烽火台整合成信息传递的完整路线,自此烽火台同长城防御系统密切结合,成为古代中国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设施。
烽火台分为3种:其一警戒外敌,分布在长城外墙;其二由长城勾连郡县、关隘,用以组织***军队;其三延续到国都的烽火台,可以在强敌入侵时迅速传递敌情到中枢,单靠驿站,很容易“望山跑死马”,这叫双管齐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甘肃高台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甘肃高台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