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历史述说,大明朝历史述说***

kodinid 3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明朝历史述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明朝历史述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力主挖十三陵的历史学家?
  2. 明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 历史上最惨的灭门之祸是怎么发生的?连累了多少人?

力主挖十三陵的历史学家?

郭沫若吴晗等历史学家发掘帝王陵墓的***,一开始就遭到考古学界人士的反对。他们认为当前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成熟,难以对帝王陵墓进行妥善保护 。无奈反对者人微言轻,难以阻止郭沫若等人。郭沫若、吴晗等人本来要发掘的是明十三陵中的长陵,即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但由于长陵发掘难度太大,考古队决定先拿定陵练练手,之后再挖长陵。万历皇帝就这样躺了枪,而朱棣则***的逃过一劫。

但是以中国当时的文物保护手段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灾难。虽然定陵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但在定陵地宫打开的一瞬间,更多的尘封了数百年的丝织品和珍贵字画立刻氧化,还没等***取措施便灰飞烟灭。考古组为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工作,在打扫卫生时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扔下了山崖。而他们的尸骨也在之后的著名运动中被人挫骨扬灰。定陵的失败并没有让郭沫若放弃长陵,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到否决。

大明朝历史述说,大明朝历史述说视频-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王朝,从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始,到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上吊灭亡,共276年历史,经历了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景泰帝朱祁钰、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坖、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位皇帝。其中十三位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朱元璋葬于南京明孝陵,景泰帝朱祁钰葬于北京西山,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明朝的“案”多:明太祖朱元璋掀起四大案,无数人头落地,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到了明朝中后期,妖书案、红丸案、梃击案扑朔迷离……

明朝的“变”多:靖难之役,叔叔夺了侄子皇位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做了瓦剌俘虏。夺门之变,太上皇朱祁镇复辟,于谦被杀。曹石之变,曹吉祥石亨谋反。还有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皇帝时的大礼议更是打死打伤不少官员

大明朝历史述说,大明朝历史述说视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太监专权多: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明武宗宠信太监刘瑾,万历时有太监冯保,到了明熹宗天启皇帝,魏忠贤更是登峰造极了。

当然也有好的:驱除北元、迁都北京、郑和西洋、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新政(张居正改革)、戚继光抗倭、抗日援朝,还有于谦、杨继盛这样的忠臣。

明朝,得位最正的王朝,也是汉族最后一个王朝。整整276年国祚,事件数不胜数。我就已皇帝位列简单诉说一二,只讲***。

大明朝历史述说,大明朝历史述说视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位,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①建立大明王朝②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第二位,建文皇帝朱允炆

①削藩(剿灭同姓诸王)

第三位,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①发起“靖难之役”夺皇位②迁都北京③五征漠北④郑和下西洋

第四位,明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

①停止郑和下西洋②整改永乐朝遗留政策③开启‘仁宣之治’

第五位,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

历史上最惨的灭门之祸是怎么发生的?连累了多少人?

最惨的灭门案就是明初年靖难之役后的方孝孺诛十族,这也是方孝孺自己找死而已,不需要同情;

方孝儒,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他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师从宋濂,文才出众,朱元璋曾召见过他,当场就对太子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之一,遇到什么国家大事,建文帝总是要问问他。建文帝好读书,有了什么疑难问题,总是让他为自己讲解。临朝奏事,或行或否,经常让方孝孺在御前拟旨批答。修《明太祖实录》,方孝孺为总裁;燕王起兵北平,讨燕的檄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更定官制,多出自方孝之议。方孝孺字“复古”,正像他的名和字的含义一样,他复古好儒,改官制,行井田,一味循行古法。

建文帝对他十分尊重,言听计从,君臣相处甚谐。尽管方孝需的父亲因“空印案”受株连被明太祖所杀,但他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正因如此,也就埋下了日后这场悲剧的祸根。

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时,他的主要谋士僧道衍姚广孝曾对朱棣说:“南方有个方孝孺很有学问,到时候,他必定不投降,请不要杀他。但是请陛下不要杀了方孝儒,否则以后天下天下的读书人就不会给你效命了。”于是,朱棣点头答应。

看《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司马懿兵变成功后杀曹爽[_a***_],可谓惨矣。

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曹爽手执兵权,大势在握。司马懿以退为进,称病不出让曹爽产生错觉,误以为司马懿畏惧他的威权,无意和他爭权。所以曹爽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没有及时将他废为庶民,赶出朝廷,或者将司马家族除之。

司马懿抓住时机,待曹爽出城打猎之时,一举发动兵变,夺取城池。曹爽知道后,竟然手足无措,茫然应对。在手里握有调动全国兵马的虎符,同时皇帝也和自已在一起的情况下,不发动大军攻城,反而因为全家老小在城里,一心要退让认输。

当时,司马懿手下除了三千家丁外,没有多少人马。如果曹爽真的攻城,司马懿难以抵挡,坚持不了几天。何况皇帝在手,圣旨之下,司马懿真的违抗,那也就被加上抗旨不遵的罪名,曹爽更加讨伐有名了,在这种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曹爽的家族说不定危险要小了多了。

最后,曹爽放弃权力,力图保全家族,反而被司马懿满门抄斩,连累九族,当时据说司马懿杀了曹爽家族三千多人,大权都归司马懿了。

传说方孝孺的祖辈找风水师堪與找了块风水宝地,准备迁祖莹到哪里。到了晚上梦见红衣老者向他诉说,让他另择宝地。后来没当回事,还把日期定了下来。当天晚上又梦到红衣老者向他下跪,诉说此处有刚生下来的孩子不能移动,求他宽限些日期再迁。他认为梦境没有理***。破土当天快挖到深度时,挖死了还不能动弹的约八百多条红色小蛇。若干年后方孝孺怒犯了明成祖帝,被斩灭十族共八百余人。后来人们认为是因果报应。戏曰,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冤仇莫结,狭路相逢难迴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明朝历史述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明朝历史述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皇帝 明朝 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