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课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课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朝灭亡是因为杨广的暴政吗?
先说结论:
隋朝灭亡就是因为杨广的昏庸和暴虐。
杨广把百姓当牲畜一样奴役,不是暴政,是什么?现在很多小白过于无知和可笑,认为杨广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利好千秋万世,所以为杨广鸣不平。简直可笑!如果国家说把喜马拉雅山平掉,拉这些人去免费干活,他们还会为杨广的行为叫好吗?
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横向运河,而元明清的京杭大运河则是一条纵向运河,走向完全不同,联接北京、沧州、聊城、徐州、扬州、常州、苏州和杭州,是蒙元花10年修筑的全新运河。换句话说,泽被后世700年的运河不是杨广修建的那条大运河,而是蒙元的大运河。
隋朝的赋役制度是“租调役”,每个百姓都要为国家免费工作20天,大量的百姓就抽调去修运河。从605年开始修建“永济渠”开始,上百万的百姓被征调到运河工程,可是由于运河的工作量太大,大量百姓超期服役,本来20天的工作,便被拖成好几个月。男人是古代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由于运河超期服役,很多人没法按时回去播种,从而错过春耕。为什么隋末百姓吃不饱饭?不就这么来的!让那些鼓吹隋炀帝的小白为国家免费打一年工试试,看家里会不会断粮?百姓们虽然在杨广眼中不起来,可也是要吃饭的,当家里没人种庄稼,吃不饱饭,自然会响应起义。
612年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指挥错误,隋朝遭遇惨败,损失惨重,几十万士兵和民夫惨死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
按说经历上次的惨痛教训,国内已经出现饥荒,杨广应该积蓄民力,再作打算。可是杨广第二年就筹划第二次东征,后因杨玄感叛乱而退兵,又是白白耗费了国力。
接着第三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发起第三次战争,高句丽国王遣使请降,算是有所成绩。
征讨高句丽每次出兵就十几万大军,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几十万人跑到辽东打仗。哪此大的战争规模,试问有哪个国家会连续三年大规模出兵?最后只是迫降高句丽,没有占到尺寸土地。
杨广从他老爸手里接过江山的时候,大隋朝绝对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强盛国家,在他手里玩完了,他肯定要付主要责任。
至于是不是他暴政,这肯定也有,动用百万民夫修建大运河,三次大征高句丽失败,劳民伤财,以及其他政策失败。
但老实说杨广还是很有眼光的,修大运河,改革科举,大量囤积粮食,即使是打高句丽,这些都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来规划的,可惜他弄过了头,这么多大工程,在生产力还比较低下的古代,没有及时的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最终为他人做了嫁妆。
非也,非也。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并非像演义中那样的暴政昏庸,只不过李唐掌控天下后要让后人觉得名正言顺而已。事实上杨广的政绩还是很不错的,只不过是好大喜功,又有些穷兵黩武。最后导致两千易主,自己也不得不背上了一个一千多年的黑锅。
施政不当所致。
隋朝建立不久,国家根基不稳,常年战乱,民不聊生。
国家政权机器需要加强巩固统治力,人民需要实行改革休养生息,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吃饱穿暖有安全感,国家才能开始发展强大,统一团结。
炀帝有点好大喜功,这两点都没做到,就匆忙上马大型项目,京杭大运河虽然是利民利国的工程,但国家财力不济,大兴土木增加老百姓的劳役,民怨四起。
国家政局也不稳,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四起,国家陷入混乱,最终亡国。
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两代结束有什么共同点?
在我看来,秦帝国和隋帝国共同处太多了。
1.都结束了几百年的乱世,统一天下造就了太平盛世,却也都二世而亡。
2.始皇帝和隋文帝都有一个宽厚仁义又不擅长政治的长子。最后都在政治斗争中悲惨死去。
3.都有一个好大喜功的二世皇帝,不同的是秦二世的好大喜功存活在赵高等人的谗言之下,而隋二世的好大喜功是实实在在做了的(三征高句丽,强开大运河等)
4.最后都因徭役沉重而爆发的大规模农民军起义伤到帝国元气而被旧贵族趁虚而入推翻。
5.始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隋文帝被称为圣人可汗,中华历史第二大皇帝。一个开创中国中央集权政治,一个承前启后巩固恢复稳定了中央集权政治。历史评价非常之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课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课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