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纂改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纂改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是如何改革地方管理体系的?
明朝地方实行了行省制度。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改元朝之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仅主管民政,又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都、布、按三司,遇大事由三司会商。
为防止布政使司长官专权,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明布政使司的职掌虽与元行省有差异,但作为行政区划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习惯上仍称布政使司为省。俗称为藩司,代称为薇垣;布政使则俗称为方伯。
有明一代,除京师、南京(见明都城)外,计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十三个布政使司,京师又称北直隶,南京又称南直隶,此即两京(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为十五省,为明直辖地区的行政区划。
明代地方机构的设置,虽然基本上因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又根据封建中央集权制发展的需要做了创新和调整,终于形成了自上而下、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
在汉族居住地区,明代基本上实行省、府、县***制,其间虽掺有省、州二级制和省、府、州、县四级制,但所占比重不大。
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明朝则根据传统的民族特点,设置了军政合一的边疆管理机构以及土司制、都司制等不同形式的机构,对维护明朝的君主集权制统治和社会安定,促进边疆开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政的改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军事上兵将分离,兵归兵部,将归将军府。兵部有调兵的权利没有统兵的权利,将军府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有战事皇帝点将领兵出征
2.中央:废除宰相,其他的和以前一样实行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和六部。
地方:三权分离,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到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形成巡抚制度。
3.特务制度,明初设立锦衣卫,永乐年间设东厂,成化年间设立西厂后来有几次废除和再立。正德年纪曾设立内厂。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首先,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宦官这种特殊的群体,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太监”。他们其 实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批专门侍奉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特殊奴仆。东汉以后,所有的宦官都用阉人来充当。
自古以来,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参与或干涉国家大事,但事实上,由于宦官与皇帝和皇室成员十分接近,关系密切,所以常常能窃取某些权力。
特别是在一些朝代的末年皇帝昏庸的时候,例如东汉、唐朝末年就都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而到了明代,宦官专权现象变得尤为严重。
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皇宫内携刻铁牌,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朝廷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可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时,却是得到宫内太监提供的情报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称帝后,开始重用太监,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 军等军政大权,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
为了清除建文帝的余党,朱棣还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 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明代的宦官专权,大约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当皇帝时年仅9岁,不懂国事,因而越来越宠信太监王振,使得王振的权势日益增大,飞扬跋扈,不可抑制。 王振***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连英宗也时常被他所左右,从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英宗还授权太监审理囚犯,宦官从此又插手司法。后来,由皇帝批准,精锐的京军“团营”又归太监节制,从而开了宦官总领京军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瑾等8个宦官勾结成 伙,人称“八虎”。 他们与一些大臣结成阉党,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发号施令,权擅天下。
就这样,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并发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因为太监这种人毕竟是身体有缺,导致心理不健全,思想扭曲,他们做出的政策也就不可避免的比较极端,严重的危害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的进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纂改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纂改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