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隋朝建都洛阳的政治原因

kodinid 6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东都洛阳历史依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隋朝要设立两个都成东都洛阳?
  2. 营建东都洛阳什么意思?
  3. 唐朝时候洛阳是东都,长安是西都,这两座城市究竟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分两个都城呢?
  4. 杨广建东都洛阳有什么原因吗?它跟开凿运河有必然联系吗?

为什么隋朝要设立两个都成东都洛阳?

首先隋朝实行的是两京制,一个主都,一个陪都。历史上一般实行两京制的朝代都会有两个都城,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皇帝一般在主都坐镇,太子在陪都监督。而且陪都有和中央***一样的行政机构已供朝廷有难时备用。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两经制的朝代有很多,其中隋朝西都在长安,东都在洛阳。

营建东都洛阳什么意思?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和运输。

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隋朝建都洛阳的政治原因-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洛阳地形险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左、淮海一带安施兵力机动。隋开皇十年,平定不久的陈国故境,多处发生叛乱,攻陷州县,杀死隋官。仁寿四年,隋文帝刚刚病故,汉王杨谅又在并州起兵造反,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南服遐远,东夏殷大”,使炀帝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加上杨谅谋反被诛后,“并州移户复在河南”(唐 杜宝《大业杂记》卷七 ),急需加强控制。因此,隋炀帝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

唐朝时候洛阳是东都,长安是西都,这两座城市究竟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分两个都城呢?

传说中东都只是皇帝一个休闲的地方,就像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一样。

后来武则天做皇帝的后期,传说她常常梦到王皇后和萧淑妃变成猫来抓她,她就长期搬到东都住了。

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隋朝建都洛阳的政治原因-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哈哈,也许是野史,我随便说说

杨广建东都洛阳有什么原因吗?它跟开凿运河有必然联系吗?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统治者的上层建筑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的发展。实际上,营建东都洛阳主要是经济因素决定的。要知道虽然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如果单从隋朝这个朝代阶段去看的话,中国国力还未到鼎盛的时候。

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隋朝建都洛阳的政治原因-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第一个是因为隋朝承接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国家已经数百年没有好好统一发展了。

第二个则是因为隋唐时期的坞堡庄园下的士族门阀始终是国家分裂的隐患。

因此,隋炀帝通过镇压同姓贵族以及异姓士族门阀,不断的打压他们的经济基础。而这里面最棒的手腕便是迁都,通过把士族贵族迁离他们的坞堡,让他们无法保持强大的经济基础。

再者连年战乱与过度开垦,关中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秦汉以来关中的水利命脉郑国渠、白渠等水利设施也因为战乱不得维护,耕地的灌溉面积大为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然而隋朝一统后,关中人口却不断增加。

对于这样的局面,隋朝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在关中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去漕运关东的粮食。

如果漕运都来不及呢?那只能让关中百姓去关东就食。隋文帝时期就发生过几次这样的事情。 可是,出关中实在太麻烦了,毕竟关中地区关隘太多,陆路交通花钱太多,远不如水运省钱。

杨广在历史上可以说是恶名昭著,但真的就百无一是吗?并不如此!特别是在建东都开运河这两件事上在当时都有其非常重大的作用。

杨广604年即帝位后因为有文帝留下的财富做后盾,在十一月就调了数十万人从山西龙门起,东经长平、汲郡到临清关,再度过黄河到浚仪、襄城直达上洛在这个弧形线上掘堑设防,因为当年杨谅起兵曾一路向蒲津想直捣长安,一路向河阳欲度孟津,一路出太行山攻黎阳,这对杨广的政治中心地威胁极大,所以平杨谅后马上修筑这条防线来保卫这个隋朝的心脏并借以控制关东地域。

同月杨广在洛阳下诏修建东都洛阳,从物资方面来看关中物产有限,根本供应不起,所以必须通过转运外地物资来供应。而洛阳当时处于全国中部,本地物产虽然不能满足供应,但转运外来物资却便利的多。其次洛阳当地交通比较发达,对于控制山东、江淮的士族尤其是人民的反抗比较形利势便,但对于控制江南地区还是不够,所以开凿运河加强江南地区和洛阳的关系,由洛阳可以直通江淮,便于控制这个地区,因此开通运河和营建东都都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构成部分。
可惜运河开通后成了杨广享乐之地,几次巡游江都,为显豪奢大讲排场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三次远征高句丽就成了人民起义的导火索,遍地爆发农民战争,杨广却还想着再次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并继续巡游享乐,可以说隋朝统治已经瓦解了。隋炀帝临死时倒说了一句实话:我实负百姓。

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粮食更是国家***稳固的根基。

杨广迁都洛阳,很大程度与粮食问题有关。隋朝接手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300多年长期分裂的国家,门阀士族连年征战,关中地区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加之生态环境恶化,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灌溉面积减少,耕地撂荒,而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供应已明显不足,已严重威胁到统治者的***。同时,由于有门阀士族组成的关陇集团根据地就在长安,这一个利益集团的势力十分强大,关系盘根错节,暗中操纵和隋朝统治者抢夺政治经济利益,一定程度影响和制衡着隋朝***。

为解决粮食问题和摆脱关陇集团的掣肘,以及克服长安位置偏西不利于统治全国的弊端,迁都的议题自然摆上了杨广的案头,那么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自然纳入了他的视线。

(洛阳隋唐城定鼎门遗址

记载,杨广即位当年的年底,就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位于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的洛阳不仅是绝好的军事要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且位置适中,便于向山东及江南一带实施兵力机动,镇压不断发生的叛乱。而且由于洛阳是个盆地结构,内部有广袤的伊洛河冲集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茂,可以解决日益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因此从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总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次年的正月东都建成,隋炀帝随即率六宫百官迁居,洛阳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当然,隋炀帝开凿修建大运河,并在洛阳建立含嘉仓、回洛仓等很多大粮仓,自然是和粮食问题紧密相关的。公元605年开凿修建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近5千里,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当时利用大运河从南北两地往洛阳调集运输了大量的粮食和其它战略贮存物资。大运河的开凿,从客观上对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融合南北多年的隔阂分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建东都洛阳的历史依据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东都 洛阳 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