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小官创造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唐朝小官创造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轼入仕之初经历?
苏轼做官经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其官职经历如下:
1. 建炎初年(1126年-1127年):苏轼被任命为开封府小吏,后升任博士,负责官方文书撰写。
2. 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侵略南宋,苏轼被金军俘虏,被迫随金国南逃。
3. 靖康三年(1128年):金国任命苏轼为解元州通判,之后又任命为建康府通判,负责维护金国统治。
4. 靖康四年(1129年):苏轼被金国撤职,被流放到儋州。
5. 靖康六年(1131年):苏轼被金国再次任命为官,担任行尚书省的职务。
6. 宝元元年(1038年):哥舒翰领导的抗金起义爆发,苏轼积极参与抗金,受到朝廷重用。
7. 宝元二年(1039年):苏轼被任命为潭州知州,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
8. 宝元四年(1041年):苏轼调任为杭州通判,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自苏轼到任以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了解当地情况,在他看来,既然当了这个小官,核判五曹文书等本职工作自然不能怠慢,同时更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民生问题。凤翔地处宋朝与西夏的交界之处,是边防重镇。当年西夏年年入寇,边境不得安宁。庆历四年(1044)双方达成议和后虽然停止战争,但宋廷每年还要给西夏输送各种银两、绢帛,纳贡造成的财政压力自然也转嫁到百姓身上,尤其是边地百姓更是为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此外,凤翔府还有两个重大任务,其一是每年要砍伐终南山之木,编成木筏,从渭水放入黄河,运往中央以供***之用。其二是要负责向边防军营运送粮草,因凤翔府为防御西夏的重镇,故而守军较多,运粮任务也较其他地区更为劳累。这些活由谁来干呢?都是靠“衙前”制度征召而来的老百姓承担。
衙前制度沿革于唐,不过唐代的衙前军并非官役,入宋之后,衙前最初无固定役法。到宋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流担任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而后逐渐成为官府征召百姓进行义务运输的一种政策,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但如果运输出现失误导致物资损毁,运输者还要担负赔偿责任,这导致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堪称北宋负担最重的差役。宋夏停战至今才过去十几年,各地元气尚未恢复,又遇到衙前这样的苦役,自是民怨沸腾。
苏轼亲自考察,问遍服役的百姓们,听取老校的意见,很快,他认为衙前之役的确是一项弊政,必须尽快改革。苏轼在写给韩琦信中直言这一政策“破荡民业,忽如春水”,希望朝廷能够重视。然而一项制度不可能说改就改,苏轼决定不再等朝廷的政令,直接对当前衙前之役进行详细调查,发现这个制度之所以常害得百姓倾家荡产,主要是因时间没有安排好,官老爷们不调查研究,随意发号施令,常在汛期下令运输,造成许多不必要损失。苏轼发现问题后决定在运输时间上作调整,趁黄河、渭水的汛期来临之前,由负责运输者根据水情自行决定时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果然,经过这番调整,凤翔府地区的“衙前之害”比以前减少了一半以上。不过,役法问题在之后的变法中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苏轼也深深卷入其中,人生轨迹也因其改变,这是后话。
到了三月,凤翔又遭逢旱灾,苏轼亲自到太白山上的上清宫为百姓祈雨。数日之后,久旱无雨的老天竟然下了场小雨,但这点微雨不足以解决问题,苏轼又陪同知州宋选一同祭祷。不久后果然天降甘霖,百姓无不欢呼雀跃,苏轼更是将屋舍以北之亭命名“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小官创造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小官创造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