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宗教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宗教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信什么教?
明朝皇帝信奉道教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玉、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对道教已开始***取了抑制政策,至明未熹宗、思宗时皇室与道教关系已不大了。
哪位皇帝信奉的最痴迷――是明世宗朱厚熜,其具体表现在事奉道教为首务,以宗教信仰为其治理朝政的中心,朝廷政务有不决者,都听命于神道。
宗教方面朱元璋是相当推崇道教的,但也不会因此而给与道教更多的权力。明朝***也一贯地尊崇孔圣人,对佛教也没有歧视态度。总得来说,爱信什么信什么。
明朝皇帝佛道都信,只有嘉靖帝只信道教,
对比清朝皇帝,开始也是佛道教都信,
后来雍正帝用道士炼丹,服用后突然死亡才开始贬低道教,
大报恩寺里光宝塔就有108米高,如果能保存下来,恐怕要与长城、故宫齐名
明朝官方对于当时主流宗教的态度是怎样的?有过鲜明的扶持或者打压吗?
16世纪的时候,明朝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就信奉***教。明武宗朱厚照还有一个***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兰(mejid-Allah),意思为***的荣耀。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教的推崇。 他还亲自写了许多赞美***教的诗,后来被编辑成了《御制尊***事诗》。在这里,举其中一首作为例子,诗曰:“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却尊谁?”
古人是如何看待西方的宗教的?明代那些传教士会不会被驱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依法治国,深谙法治之理。
法治,就意味着,你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安善良民,法无禁止不为罪。
只要别动了社会秩序,别作奸犯科,那就不会被***干涉。
明白何谓法治不?
当然,民间各种自组织、大家族之间的***冲突,是另一回事。如果没搞出大事件,官府也懒得管。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中国一向对外来宗教持开放包容态度。我国除了道教是本创外。佛教,***教,***教,都是外来宗教。
明朝的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带来的先进科技引发了巨大轰动。虽然有人与他进行过辩论。还专卖写书引经据典。但是,并没有驱逐他们。还以礼相待。
为什么有人说欧洲打了30年宗教战争,让远在东方的崇祯帝很痛苦?
这个角度很有意思,其实是反映了晚明社会走向全球格局的初步状态和海外贸易对古代国家带来的经济影响。崇祯皇帝和欧洲三十年战争,看似八杆子打不着,实际上存在千丝万缕的历史关系。
缺钱这个事情,对人和对朝廷来说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如果大致来说,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小规模和欧洲做生意,朝廷财政就有一部分依赖于对外丝绸贸易和对外洋的通商,到了万历皇帝在位的时代规模达到了***。白银在明朝中后期逐渐成为中国的主导货币,美洲银矿的意外发掘解决了中国当时的货币饥渴问题。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都流向了中国。
嘉靖时期,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朝廷收入的大宗之一就是贸易。有一个不复杂的统计,从万历元年(1573)至崇祯十七年(1644)的72年间,各国通过贸易输入中国的银元远超过7200万两。自晚明中国与欧洲通商以来,中国白银的供给大部分依赖于海外来源。
崇祯登基后,平均每年约合144万两左右,比起万历时期少了很多。本来按照西欧已经提高的消费水平,与中国的丝绸、陶瓷乃至手工艺品的贸易是能维持住晚明的财政的。可怜而倒霉的崇祯皇帝,想要励精图治,不仅赶上了对外贸易疲软,还碰上了气候上的小冰期。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各国上层贵族购买力下降,影响了明朝海外贸易额,造成了明朝廷收入的断层。
很明显,投射到国内,就是缺钱打仗,眼见民变四起,朝廷财政动力不足。不仅如此,日本的银矿***也不断枯竭,导致崇祯皇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宗教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宗教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