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高考明朝历史大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高考明朝历史大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明朝时考秀才的题目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具体实例没?
-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与答卷的文体形式,这种考试在当时有什么消极影响?
- 历史知识点都背了,但答题时用不了所背的内容,怎么用自己的话答?
-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明朝时考秀才的题目大概是什么样的?有具体实例没?
要考三场,县试、府试,院试,三场都通过就成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 这三场考试相对于考举人的乡试和考进士的会试、殿试相对要宽松很多 ··县试由县令出题主考,一般是考一场两篇时文,即八股文,县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一首试帖诗代替其中一篇时文。
在这种级别的考试中,八股文可以出小题。··府试由知府出题主考,形式同县试 ··院试由省提学出题主考,从这一级别起,不再可以出试帖诗 例:时文题:①小题:“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前半句出自《大学》,后半句出自《诗经》)
②小题:“皆雅言也。叶公”(出自《论语·述而》)
③大题:“道之以德” 试帖诗: ①以“秋光先到野人家”为题作一首五言八韵诗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与答卷的文体形式,这种考试在当时有什么消极影响?
命题范围从先秦儒家的部分经典,例如《论语》之类的截录,到后面宋儒的程朱理学,再从《诗》《书》《礼》《易》《春秋》里面找大题。
历史知识点都背了,但答题时用不了所背的内容,怎么用自己的话答?
背会说不会应用不算会!如果知识点记住了,答题时忘记了,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或字眼,联系学过的内容,回忆一下所学相关知识点,然后按照思路写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要搞清楚题目是问背景,原因还是结果?背景可以从国内国际等角度回答,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劳动力、当权者的想法等角度回答,结果可以从消极、积极、对后人、后代王朝的影响回答。
第一句话可以先套用符合题目的历史知识点,然后再结合材料和关键词一一解析。材料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省略号前后的内容。答题不可脱离材料,如果实在不会结合材料,可以抄一遍材料,套上自己背的内容。
你说的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原因大概是知识点没记牢固,觉得自己把知识点过了一遍,就算是背好了知识点,不排出其中有不少大概是勉强记住的,少量死记硬背的,所以就谈不上运用,并且材料没看懂,无法把材料中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点联系起来。
要能用自己的话答题,至少要做到:知识点基本有印象、材料能看懂。因为历史毕竟与其它学科不同,你不能瞎编,说什么都要有根据,即“论从史出”。
我们可以尝试用例题来分析,到底应该怎样审题,以及怎样答题,而且最好不是用自己的话,而是用自己理解的知识点来做答!
例1.《史记》载:“(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可见“商君”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说明:《课标》: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此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关键字法,能力层次属于“理解”。
看题目,我们可以找到题干中关键字“孝公”、“商君”、法度,根据基础知识,我们知道历史上有名国君叫秦孝公,他任用了商鞅进行变法,和题目进行联系,发现答案自然就是C。
例2.
背好历史知识点是答好历史主观题的基础。要答好历史主观题,还需要多练多做,逐步培养历史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还需要良好的语文水平,即不光要能分析出来,还要能提炼归纳到精炼。
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每年的高考季,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同样,对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众说纷纭,网评不绝于声。
今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一经媒体公布更是引起热议,批判和赞美两种声音可谓针锋相对。
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把此文打成满分。
专家组认为这篇作文文字老到,虽然晦涩但其实思维深刻,而且稳当具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有人认为此文故弄玄虚,显摆学识,没有货真价实,辞不配位;有人认为其文写作手法高超,思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该得满分。
笔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此文他(她)完全没有错。通过此文,一方面展示其所学综合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掌握运用能力,致于用什么体,用什么词和表达何意,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所面对的是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切以得高分为目的,一切以投其所好为出发点,就像写专业论文针对其专家一样,这是客观现实。
从阅卷老师和评分专家的角度看,一篇作文的优与差,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作文,一位老师给评了39分、第二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却给了60分满分三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结果。
其实给作文多少分,这是专家老师的权力,且已成定局。如过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总体是绝大多数人给予好评。现如今的满分作文似乎比那篇用文言文表述的满分作文更晦涩难懂。这也许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想,满分作文的评出并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它就会成为一种方向标和导向旗,后面的莘莘学子就会学以看重。所以语文中的作文应更在于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中反映思想性或哲理性,在叙事、论述中表达真情实感。
您好谢邀!8月2日,浙江省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的非常推崇考生才华,认为该文引经据典,思想深刻,有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文以载道,通俗易懂才是好文章,如此晦涩深奥,有故居炫技的嫌疑,不值得提倡,判为满分,殊为不当等犀利言辞,各个大学教授及文学大家对此也都作出了评论。
作文开篇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文中还引用了哲学家麦金泰尔以及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特别是用了许多生僻词,如:嚆矢,肯綮、祓魅、婞直等,全文读起来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日常思维惯性来理解,并且很晦涩,给人的感觉是在读一篇当代八股文。
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后,会发现作文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想表达年轻人的傲慢、张狂,只是因为年轻缺乏阅历,向往自由,对生活的复杂性不断对抗和妥协。年轻人有朝气、有傲气是对的,但也要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体制的充分认知,就像《树上的伯爵》里的柯西莫也是要脚踏实地的。简单的人生道理被这位考生用拗口的语句和堆砌的生僻字包裹,然后再用哲学的手法推上一个高度,相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在咬文嚼字、不说人话,甚至是标新立异、有悖常理。
高考作文最应该考察的是学生的诚实、诚恳的品性和真才实学。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39分,但后面两位老都给了55高分,经商议后最终被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我觉得文章写出来是给大众读的,不是给小众读的,这是文章基本的社会价值;平白如话是写作的至高境界,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读书多,记得的专业术语多,不等于有思想,不等于会写作文。我想,浙江满分作文鼓吹的是晦涩文风是一种病态,在我国文学史上曾遭批判,重拾历史沉渣,对语文教育贻害无穷。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平时读书甚多,且都是读的西方哲学,在这篇作文中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所读的东西倒出来,也不管你懂不懂。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高中生有这样的阅读水平实属不易。从作文看,他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水平,达到甚至超出中学的要求。但是,文章一般来说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要进入交流系统,让大家来读。这篇短短的文章字句并不流畅,甚至拗口,说明作者对于写作还没有进入炉火纯青。其次,千字短文引用他人之说竟有五六次之多,拿别人的词句装饰自己的门面,这有点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自己的思想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引用他人之语要精而少。***曾经说过,他反对别人引用他的话来写文章,他自己作文也很少引用他人的话。你去看古今中外凡是优秀之作,有几篇老是在引用他人之语的?老是引用别人之语说明一是自己底气不足,二是有显示自己读书多的自吹自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篇作文得满分是非常勉强的。我个人认为可评45一50分之间。
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成年的文字工作者之笔,这篇叫做《生活在树上文章》可以说散发着装X的恶臭。我会给零分。
但这篇文章仅仅是一个阅世不深的高中生的写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不会给满分,顶多算合格。
我也是高中生过来的,所以我非常了解这种文风。
那个时候的我,会在笔记本抄录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古训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太低,是初中生玩的。
我专收集那种越冷僻古怪,诘屈聱牙,越显得B格高:
有什么公知们喜欢引用的乔姆斯基、哈耶克.....等等。
哲学界的康德、维特更斯坦更是装X利器,再冷僻一点,还有什么东欧思想家.......等等之类的。
我艹,深刻呀,满满都是人性呀。
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将这些平时攒下来的句子,牵强附会的加进去,形成一种「似懂非懂、可解与不可解」的无病***文风。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对这些句子都是理解错误的,或者说一知半解。
所以,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那个时候的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
所以,个别阅卷老师给出高分,我可以理解,毕竟价值多元,文无第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高考明朝历史大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高考明朝历史大题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