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土地买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土地买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农业制度?
唐朝的农业制度是均田制
农业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存,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脉,而农业的根基在于土地,国家自然要对土地进行妥善的管理,让天下百姓都有自己的耕地可以劳作,养活自己,同时也为国家纳税。唐朝的土地制度,继承了隋朝的均田制,这是一种按人口分配田地的制度
1、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2、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3、允许关中无业人口迁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去。 4 、减免赋税徭役。
唐代均田制有何变化?
唐代均田制的精神与北魏均田制的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北魏均田制着重于与士族的妥协,而唐代则看似有利于小农,但实际上因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就为土地的兼并大开方便之门。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均田制中的许多特例中发现,比如:
1.唐代***赐田过于浮滥,加上唐代给予官吏的永业田十分宽厚,于是产生大量官吏私庄。
2.允许自由买卖的特例甚多:要安葬家人,可以卖地;要搬家,可以卖地;要转行,从事工商业,也可以卖地。
3.不用征税的对象不要太多!皇亲、贵族、九品以上职事官、就读大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单亲妈妈(寡妻妾当户者)、重大疾病与重大伤残的(笃疾、废疾)、孝子、顺孙、节妇、宗教人士(僧道),全额免除征税;被外国人掳掠逃回的(诸落入蕃人而复来者),被掳一年免三年,被掳两年免四年,被掳三年免五年;归化的外国人(蕃人来归化者),免十年。
其次,转到均田制的收受问题上来。露田是属于国有土地,是授田者仅具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授田者死后国家便会收回露田,再行分配,但这样一来一往的收受,便造成了土地畸零化的问题,于是人们便在私下进行交易(虽然这是与法不容的,但严格说来,这些交易只是走法律漏洞,因为土地交易并不是所有权的移转,而是使用权的移转),使家户的土地能尽可能的完整,于是长久下来,***所有的地籍资料便与实际不符,这就造成***对地籍掌握的困难与为来收受作业的困扰,更直接导致立基于均田制的租佣调法走上崩坏之路。
此外,***默许土地使用权的交易,这自然也就促成土地兼并出现的可能(既然为了整合自家土地能买卖露田,当然也能将从别人那买到或卖出土地)。
由于土地(不论露田或桑田)能被买卖,就造成了均田制走向崩坏。
为什么隋唐时期洛阳富庶,长安闹饥荒?
洛阳富庶,不但在粮食方面,更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超过西京长安!
在隋炀帝时期,洛阳就成为了大隋帝国的新都城,隋唐洛阳城正南门定鼎门中间的大道就是天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皇帝也是人,也要吃饭,因为隋文帝时期都已经率领文武百官来洛阳吃过几回饭了,而在唐朝时期,关中的土地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口了,皇帝也是要跑到东都洛阳吃饭。
最有名的就是关中九百多百姓到神都洛阳跪请武则天登基称帝!
而在现在提倡节约型社会,就是怕没饭吃。毕竟我们中国人吃饱饭也没有多少年,这个是事实。爱惜粮食,***有责!
不单在古代关中容易闹饥荒,而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就有粮食的优势,巨大的帝国皇城粮仓,从隋朝一直吃到唐朝灭亡也没有空。毕竟人是铁饭是钢,皇帝也要吃饭呀!
就拿刚刚过去的2020年夏粮,陕西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位的亩产平均500多公斤。
这可是在现代化农业架构过程中发生的高产,平均亩产达到500多斤,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不过由于人口众多,还需要努力。
因为粮食是主食。你那个什么枣虽然说好吃稀有,但是也不能当主粮啊!
开皇十四年(594年)五月,关中地区各州发生大旱,长安又发生地震,人心惶惶。似乎外地粮食运进关中,也救不了急。
隋文帝便带着百姓跑到洛阳去要粮食吃,史书上所说“上(隋文帝)率户口就食于洛阳”,即指此事。隋文帝也因此得到了“逐食天子”的美名,“ 关中大旱人饥 ” ,隋文帝只得亲“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到富庶的关东经济区的洛阳解决吃的问题,并 “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粮贩给,不以官位为限”,成为名副其实的“逐粮天子”,这些都显示出当时洛阳的经济地位已远远超过长安。
而到了唐朝,李世民看到洛阳城的城墙都惊呆了,竟然是包砖的,不行,我也要,结果玩土的没玩过砖,高宗时直接迁都到了洛阳。毕竟,洛阳隋唐之富庶,远超长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土地买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土地买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