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档案明朝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档案明朝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哪个时期?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大明这个朝代,原著是通过6个不同的小故事,去讲述藏在民间档案里的案件,故事曲折又离奇。
在电视剧中,则仅仅取了丝绢案这一个,12集的内容去讲述存在徽州歙县近二百年的一个税收问题。
大明万历年间。
《显微镜下的大明》主要讲述的是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一场混乱,这期间,包括乱民、县官、州府、户部、首辅、皇帝等其他诸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而另一方面,江西婺源县一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县级官员怎么在重大议题上面平衡好一县之利害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一共多少个案子?
一共6个案子。
《显微镜下的大明》是马伯庸创作的历史类纪实文学,于2019年1月首次出版。
该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明代的一系列罕见民间档案文书里,挖掘出尘封已久的六个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什么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便要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扩展资料:
《明朝那些事儿》,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 。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明朝那些事儿》源自历史记载书籍《明史》。当年明月在反复研究《明史》等正史史料的基础上,探寻晚明三大著名疑案等历史真相并使用现代的方式阐述了明朝发生的事,它结合着一些档案、笔记、野史、碑刻等,以各地发现的墓志而论对历史的空白进行填充。
“档案”一词起源于什么年代?
档案从起源到今天,经过了几千年历史,但“档案”一词使用的历史却并不久远。 关于“档案”一词,明朝以前还未见到,各朝的称谓也不相同。商代称“册”、周代称“中”、秦代称“典籍”、汉魏以后称“文书”、“文案”、“案牍”、“簿书”等。
根据现有史料,“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现存清代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中出现了“档案”一词。有关它的文字表达最早见于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约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中。该书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也呼为牌子、档子矣。”
“档”字,《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是象小桌子一类的东西。
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统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的案卷,档案一词,历经三百多年,一直延续使用,现已成为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定义仍是原义的深化和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档案明朝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档案明朝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