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6历史解说,明朝1966

kodinid 5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1366历史解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1366历史解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请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夏元吉?
  2. 明代全国最大城?
  3. 为何明朝要用九庙制度?

请简单介绍一下明朝的夏元吉?

夏元吉(1366-1430),字维喆 ,祖籍江西德兴。父亲夏时敏任湘阴教谕时,定居湘阴归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屈原来到房中,于是人们说他是三闾大夫转世。13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异常艰难。他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教蒙学以贴补家用,获得良好声望。明太祖洪武年间中举,被推荐入太学。适逢明太祖朱元璋挑选太学生充实朝廷,夏元吉被选中抄写文诰。同去的太学生对抄抄写写不感兴趣,在房内嘻笑喧闹,只有夏元吉正襟危坐,一丝不苟地抄写。朱元璋对他十分赏识,破格提拔他担任户部四川司主事,从此,夏元吉在户部任职直到去世。   夏元吉生活俭朴,廉洁自守。他进谏获罪,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赐钞千贯,仅余布衣、瓦器。他的弟弟到北京看望他,临走时,夏元吉只送给弟弟二石米。1430年(宣德五年),夏元吉去世,被封为太师,晋光禄大夫,谥忠靖。人们建祠立祭怀念他。生前著有《万乘肇基集》、《东归稿》、《夏忠靖公集》等。

明代全国最大城?

南京

明朝1366历史解说,明朝1966-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代中叶,南京城人口达120万,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终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方军事政治中心。

明南京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28年,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的杰作,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依照《周礼》为原则,根据“三垣、二十八宿”的星象,结合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而筑,成为中国礼教制度、传统堪舆天象和自然地理相结合的典范,独树一帜。

为何明朝要用九庙制度?

明成祖朱棣绝对算是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最有作为的帝王。然而,明中期朱厚熜在位期间,明朝太庙却经历过一次剧烈变化,明成祖朱棣更是差点断了祭祀。有说法认为这是由于朱厚熜想要将父亲的牌位摆进太庙,而太庙中牌位已满,导致朱棣差点“被祧”,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朱厚熜与大臣之间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说起。

明朝1366历史解说,明朝1966-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太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当年大宋龙凤皇帝翰林儿驾崩,吴王朱元璋便以次年为吴元年,并开始建立宗庙,祭告三川。正如《明太祖实录》所载“建国之初,当先正纪纲……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朱元璋很清楚礼制的重要性,建立宗庙便标志着朱元璋政权的正式独立。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一,应天太庙正式建成,并将皇高祖朱百六、皇曾祖朱四九、皇祖朱初一、皇考朱五四(朱世珍)的牌位摆进了太庙。不过,此时的应天宗庙***用的是“都宫别殿”制度,即一帝一庙。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感觉太庙所在地“地势少偏”,于是在同年七月初三下诏改建,规制为前殿后寝、设东西配殿。明朝虽然遵循周礼而设太庙,但规格却并非传统的“天子七庙”,而是改为了“九庙”,每一间为一室,并改“都宫别殿”制为“同堂异室”制,即一庙多帝。

明朝1366历史解说,明朝1966-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1366历史解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1366历史解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明朝 朱元璋 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