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16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16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准确的说唐朝的都城在建唐之初是唯一,那就是长安,但随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心迁移,洛阳也成为了唐朝的都城之一,简单来说唐朝推行的是两京制,所谓两京制就是有两个京城,当然这不是唐朝首创,在东汉时期,东汉推行的就是两京制,比如在东汉班固曾做《两都赋》就是东汉拥有两个都城的真实表现。
东汉推行两京制主要是维护政权的需要,我们都知道东汉的都城是洛阳。对于长安,东汉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是继承正统,为了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在选择定都洛阳之余,对于西汉的旧都,东汉统治者选择尊其为西京,洛阳为东京。到了隋唐时期,虽然隋文帝选择定都长安,但隋炀帝比较喜欢洛阳,所以在隋炀帝继位后选择迁都洛阳,如此实际上的两京情况又出现了,这种情况延续到唐朝。
唐朝建立后选择定都长安,但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洛阳的地位在一步步提升,尤其是在唐高宗显庆二年以后,唐高宗直接改洛阳宫为东都,相当于在实际上承认了两都的存在,之后唐高宗更是在《建东都诏》中说:“二京之盛,其来自昔。”再后来随着武则天的掌权和武周的建立,东都洛阳的地位更是无限的被拔高,武则天之后的统治者也默认了两都的存在,如此在记录历史事实时,两京曾被反复提及,因此在唐朝两京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有了以上的事实认同,说洛阳也是唐朝的都城之一是没有问题的。但若只强调洛阳,忽略长安则就有失偏颇了。
洛阳是武则天时期的首都和李唐时期的东都,所以洛阳和西边都曾作过唐朝的首都,任何宣传自己是唯一都城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就好比南京作为明朝朱元璋时期的首都一样,只不过南京说自己当过明朝首都,北方地区没有人去喷,而洛阳说自己当过唐朝首都就会有西边的成群结队来喷,这就是差别。
洛阳是不是唐朝的都城,难道是现在洛阳人、现在的教材能决定的吗?当然也不是现在的西安人决定的,唐朝的都城是有唐朝皇帝决定的。唐高宗《建东都诏》以诏书形式昭告天下,从此唐朝开始实行两京制。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难道这些都是现在洛阳人说的吗?
首先不否认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但实际大部分时期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洛阳,甚至李家几代人也是长期在洛阳执政,武则天时期也明确改洛阳为都城。所以不论是实际都城,还是名义都城,洛阳也是唐代的都城之一。
我想了解狄仁杰的历史,有没有其历史书籍可以推荐?
《旧唐书》是后晋赵莹主持编修,“二十四史”之一。《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等》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新唐书》是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狄郝朱》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再推就是小说了,***杜撰的成分就多了。
比如《大唐新语》唐代刘肃编撰的一部笔记***集,第七章持法、第八章政能、十三举贤、十四识量都有涉及狄仁杰。
《松窗杂录》是唐李浚撰杂史。就一卷,有狄仁杰。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所撰笔记***,卷二,有涉及狄仁杰祠的,从《太平广记》摘得,卷三一三。
《广异记》唐代志怪传奇***集,有一章专门写狄仁杰。
我想了解狄仁杰的历史,有没有其历史书籍可以推荐?
狄仁杰(630年-70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检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尚书右丞、豫复二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武则天时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受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清正忠耿,敢于犯颜直谏,成为***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要了解狄仁杰的历史,就要从与之相关的历史书籍入手。
《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有狄仁杰传。
两唐书中与狄仁杰同时期的人物的本纪和传记,如《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的则天皇后和中宗本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酷吏》《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酷吏》中来俊臣的传记等。
《资治通鉴》中也有上述相关人物的内容。
《全唐诗》中收录狄仁杰诗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全唐文》中收录有他的奏疏7篇:《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请拔安东表》《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请曲赦河北诸州疏》《谏造大像疏》《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收录他的文告有2篇:《檄告西楚霸王文》《吁神文》。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编非常高兴,因为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小编已经对狄仁杰有了一定的了解。剧中的狄仁杰智谋出众,心思缜密,接连破获多个大案。
梁冠华老师扮演的狄仁杰
梁冠华老师演绎的狄仁杰可以说是惟妙惟肖,那一句“元芳,你怎么看”,顿时火遍网络。剧中,狄仁杰与李元芳的组合,堪称绝配,一个智谋出众,一个武功绝顶,两人搭配查案,甚是相得益彰。
***剧形象
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正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什么样的人。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升任大理寺丞。曾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其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员并在当地做出耀眼的政绩。天授二年,加受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年),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唐朝历史上的四次“玄武门兵变”都是怎么回事?
在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历史中玄武门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此发生过四次兵变,每次都能影响到唐朝的国运。
在玄武门的数次兵变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射杀了太子[_a***_]和齐王李元吉,最后李世民夺嫡成功,为中国带来了名垂千秋的贞观之治。
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则天晚年,当时武则天已经病重,希望恢复***的官员在宰相张柬子、崔玄暐的率领下占领了玄武门,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出,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继位。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唐中宗时期,当时韦后当权,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想当第二个武则天,因为太子李重俊不是她亲生的,于是很不喜欢太子,甚至纵容驸马和公主都欺负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便***诏发动政变,他先率军杀死了武三思和武崇训,随即包围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但是韦后挟持唐中宗登上玄武门,唐中宗的出现使军队阵前倒戈,李重俊后被杀。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是由李隆基发动的,还是针对韦后,李显死后,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草拟遗诏,立李重茂韦帝,但是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她于是架空了相王李旦,并想杀掉李旦,李旦的儿子和李隆基得到密报,李隆基遂联合太平公主等人先发制人,带军先占领了玄武门,随后闯进宫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复位。
在这几次***中,控制玄武门一方的都获胜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16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16课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