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冷兵器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冷兵器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士兵的主战兵器是什么?有现存于世的非墓葬品吗?
剑到了明朝,已经基本上成为了礼仪用具而非实战用具,明军的实战用具,冷兵器里最主要的是刀,热兵器就是火铳了。
当然,不要受某些网文影响,以为明军的火器就是这样了......事实上,从晚明各路军事家一致称赞日本鸟枪(日语称“铁炮”)的情况来看,中国当时的***造技术,比之日本还是稍微落后的。(当然,火炮就是另一个领域了,明朝的火炮要比日本强很多。这也就是不同的条件下,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不同选择的最好例子了。)
明朝的火器种类很多,比较著名的包括三眼铳、鲁密铳(仿制鲁密国——土耳其技术所制)以及佛郎机炮、红夷炮(仿制西方火炮)等。
至于冷兵器,明朝刀主要分三种——仿宋制、自制、倭刀与仿倭刀。
在中日交流中,日本输入了大量的日本刀到中国来,自宋朝就已经开始了。黄庭坚就曾经买到过一把日本刀,在诗里写“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同时抗倭战争中的明军将领见识到了日本刀的精妙,于是开始仿造日本刀,也就是收藏界所谓的仿倭刀、“戚家刀”(相传以戚继光首创此形制而得名,不过这也只是个传说了,根据皇甫江的《中国刀剑》考证,戚家军使用的腰刀受蒙古刀的影响更大)。
(图源:***://tieba.baidu***/photo/p?kw=%E6%98%8E%E5%88%80&ie=utf-8&flux=1&tid=2411912395&pic_id=57179a160924ab186a9d479934fae6cd7a890b02&pn=1&fp=2&see_lz=1#!/pid836***c7adab44aed03b8184ab21c8701a08bfb1f/pn1)
仿倭刀和真日本刀的区别主要在工艺上,仿倭刀是嵌钢(说俗了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异于日本刀的夹钢(笼统点说就是钢材外硬内软,有不同的夹法);仿倭刀一般整体淬火,日本刀则多为“覆土烧刃”(用是否敷土来确保淬火后同一根刀条上的软硬不同);同时从外装上,仿倭刀一般依旧使用中国式的刀装(除了刀条以外的配件)而非日式的。
另一种受到日本影响较大的兵器是长刀。这种长刀和唐朝著名的陌刀不太相同,不论形制还是用法都深受日本野太刀的影响——有一部分干脆就是从日本进口的。
明史有云:“骑卒必善驰射枪刀,步兵必善***枪。”
明朝对于士兵的作战要求,骑兵以骑射、抢、刀为主,所持武器有弓、箭、长枪(类似赵子龙用的,但会更轻便,主要用于冲击)、刀(官名长柄眉尖刀)。
步兵的话,主要的武器就是长枪,此外还要求携带弓、弩等兵器。
在冷兵器时代汉唐都能消灭游牧民族匈奴突厥,为何出现热武器的明朝却不能消灭北元?
朱元璋时期是个经济问题,那时候的家底只够他来那么几下子,一锤子买卖赌不赢就没那个财力继续打下去了。
朱棣时期还加上了军事问题,朱元璋舍不得裁汰多出来的军队,把他们变成了卫所,这些家伙还都是世兵,很容易退化成将领的佃农。朱棣时期大部分的明军战斗力就已经没啥保障了,他自己的班底也只够一锤子买卖。
后面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同经济水平无关,卫所制就不是一个适合维持战斗力的军事制度。
冷兵器时期,汉唐能够消灭北方的游牧民族,但是,这个消灭也是需要等待的,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才能把敌人给消灭。并不是一开始他们就能把游牧民族给打败。
就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不过人家匈奴了,然后,给匈奴送去美女,送去金银财宝。
这样做就是为了换取一时的和平,刘邦执政的时候是如此,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执政的时候,也是如此。
直到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个时期大汉才有资本给匈奴一战。
毕竟文景之治是一个盛世,为大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也就是说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国力太弱了,他们根本不足以应对匈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隐忍。
汉武帝时期,大汉已经成立了100多年了。
这时候正是大汉最为强盛的时期,因此,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把匈奴打到了今天的贝加尔湖一代。
先简单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大概分为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中原地区孕育出了许多强大的中央王朝,而长城以北的草原也孕育出了很多强大的部落势力。两种文明在长达5000年的历史上互相碰撞互相吸纳。
实际上在清朝以前不管哪个中原王朝都没有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问题,哪怕是强大的汉唐也一样没有彻底解决,原因基本如下:战争是有成本的,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多厉害啊,三次远征匈奴,打的匈奴哭爹喊娘。可是结果那,匈奴消灭了吗?没有,他跑了,这边还没法追,因为补给线太长了。地盘打下来了吗?也没有,来年草长马肥匈奴又回来了。文景之治攒下来的厚实家底一下打没了,60000匹战马打到最后剩了4000匹,李陵不得不用5000步军对阵8万匈奴骑兵。 这就导致了后来中原王朝就不愿意和游牧民族打仗,因为打赢了一算账赔本,打输了更赔,不如就想尽办法来安抚,因为如果要打仗军费开销要远远高于割地赔款的钱,索性就不打了,你来一会我给你点东西。
而游牧民族那就没那么多问题,本来就是全民皆兵,上马就能战斗,也没有固定的地方。一旦年景不好就出兵来抢中原,就像一群死囚犯去***,没有赔本这一说,横竖都是死,万一成功了就赚大了。所以就没有赔本这一说,怎么都是赚。到了明朝时期的蒙古,更是成为了明帝国的梦魇,土木之变,庚戍之变,都使得大明王朝陷于极度危急之时刻。似乎在清朝之前,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一直是搞不定的。那么,中原王朝为何不直接派兵,控制蒙古草原,杜绝后患?
实际上,这个想法也只能想想,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可能性。至少在清朝之前,它是不切实际的。 中原王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大一统王朝。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农业为自然经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故而王朝的财政是很薄弱的,虽然也经常出现大规模的盈余,但这只是相对太平时期而言,一旦遇到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如蝗灾,水旱灾害和瘟疫,这点盈余顷刻之间便会烟消云散。所以,历朝历代,其财政收入大多之是能勉强维持基本军费和内政开支。
北部的草原地区,其不具备天然的,可供军事使用的堡垒和城池,一旦驻军,那么必然要增加财政开支,去修筑一个个成体系的堡垒和军事城镇。广阔的草原上,需要修筑的城池数量极多,耗费的开支也必然是一笔大的数目。这笔钱对于王朝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即使修筑城池,实际上用途也并不大。因为游牧民族一般都是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居所。修筑固定的城池,对其地方实现占领,也无法避免其突然的骚扰,其强大的机动性,仅仅凭借军事占领,是难以做到彻底消弭隐患的。同时,由于蒙古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合种植业,所以如果驻军,军饷必然需要完全从内地运输,在古代社会,陆路运输的成本高,效率低,这样一来,王朝的开支便更加巨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冷兵器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冷兵器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