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崇祯皇帝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崇祯皇帝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崇祯皇帝是什么朝代的?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 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皇帝究竟是什么样的皇帝?
对于崇祯朱由检应当分为两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是做人,如果他不是一个皇帝,而是普通人,哪怕是个亲王,所表现的都是仁和与通达。从他当皇帝其极其信任东林党就能看出他本心比较单纯。还有就是袁崇焕吹牛导致北京被后金洗劫,满桂等大将战死,袁崇焕入狱,而崇祯一直不想处死袁崇焕,但是所有官员都要求处死袁这件事上,崇祯所表现的是想保护,但是无能为力。大家似乎看到了不太一样的历史了吧,历史不是人云亦云,是合乎正常的人情世故的,基于史料的反推,不是为了黑而黑的谣言。
崇祯被东林党利用后,绝对不再信任手下的大臣,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崩塌,就是有能力忠君的大臣也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党争伐异,卢象升孙传庭都被卷入,孙承宗也是权高位重又会自保才抱住晚节。不到20岁的小孩子,没了魏忠贤这种能嚯嚯的太监当挡箭牌,绝对不会再有信任感。所有官员都睁眼说瞎话,任哪个皇帝都含糊。
皇帝只是决策领导,智囊是大臣要做的,崇祯几次改革,被委任的大臣都铩羽而归甚至被攻击入狱。逼得崇祯最后训练的4000太监兵,准备搞大政变,拿回皇帝权利。大家是不是又看到了不同的历史诠释?
崇祯皇帝可以说是生不逢时,首先这个人在明朝千疮百孔的时候接手了它,继任皇帝以来可以说和他老祖宗朱元璋一样很节俭也很用功,大事小事一把抓,可是这个人对时局的判断和驾驭人方便不行,上任后用霹雳手段铲除了魏忠贤,但是杀的不是时候,在国家需要这么一个能帮他统一权利调配帮他治理国家时***了这个一个人,而且重用东林党人、灭杀袁崇焕,可以说后期做的几件事没有一样不是加速国家灭亡的,如果说他生在一个人才济济的年代,由一位名臣***,可以说比明朝其他几位奇葩的皇帝可能更有作为,可惜成了亡国之君,落得个吊死煤山的下场。
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我认为,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勤勉皇帝,刚愎自用的多疑皇帝,悲催的亡国之君。他像一个差劲的外科医生,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心急如焚,他精益求精,有治好病人的热情,可超出了他的能力,病人没下手术台就翘了。
天启七年(1627年),“木匠”皇帝朱由校躺在龙床,抓着五弟朱由检的手,把千疮百孔的帝国交给了这个一脸懵逼的17岁少年。
天上的馅饼往往砸在没有准备的人头上。信王朱由检本来想着做个自在王爷,痴迷木匠的皇兄早早就死了,钻研木工也没钻研出个儿子来,于是朱由检就成明朝的大boss。
不被重视的人,突然一天走上了重要的岗位,内心是战战兢兢的。当了皇帝的崇祯“闻鸡即起”、“夜分不寐”,他勤于政事,事必躬亲。他吃穿特别节俭,撤掉了江南织造(负责为皇帝***购),裁掉了大部分驿站,很少做新衣服,皇后带头洗衣。国家紧张的时候,还把宫中贵重物品充作军费。
他吃穿简单,不近女色,爱好就是工作,每天处理朝政批阅奏折到深夜,不到中年已是满头白发。他总想着帝国能在他手里再次振兴,对自己近乎苛刻,可两百年的大明江山已经***不堪,只恨生不逢时。
崇祯登基时17岁,也就是一个高二的学生那么大,可能有些人会举出好多少年成名的事例,可是指望一个孩子能解决明朝二百多年的矛盾,是不现实的。
崇祯登基一个多月,就把祸害国家多年的阉党魏忠贤连根拔起,清除了残余势力。一时让这个高中生找到了自信,面对连年的自然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他恨不得马上扭转局面。
生在皇帝家,危险处处都在,让崇祯从小就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高迎祥、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越来越大,后金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一路杀来,连年的自然灾害老百姓吃完树皮甚至发生了“人吃人”……。
诸事不顺让崇祯有了挫败感,他希望力挽狂澜改变局面,他对自己近乎苛刻,也希望大臣恪尽职守,不能懈怠,否则就认为无能或者谋反,使得***自危。
崇祯帝在位17年,共任免过50位内阁大学士,这几乎相当于宋朝一代大学士的数量总和,各部大臣中,17位兵部尚书(其中多人被他下狱处死或者流放)、16位刑部尚书、13位吏部尚书、13位工部尚书、8位户部尚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崇祯皇帝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崇祯皇帝明朝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