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济阳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济阳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济阳堂是什么姓氏堂号?
鸿溪***,鸿溪***榕林大祠堂,堂号济阳堂,俗称榕林大祠,即济阳***金丰祖派鸿溪衍派济昌支派榕林诸房大祖祠。济阳堂,始建于大明朝弘治七年甲寅(公元1494年)七月初九辰时,是济阳***金丰祖派大宗祠(梦笔堂)派下分支祠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谁能介绍一下明朝官员胡同文(建德人)的生平?
胡同文,字子尚,号松麓,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第二甲二十四名。历任刑部陕西清吏主事,刑部江西清吏司员外郎,授奉直大夫,官拜江西参政。先祖养浩祖居金华北支山,任徽郡衙推,后汉乾佑元年解甲归田隐居寿昌北乡济阳【今建德市大同镇胡村源】。胡同文系先祖衙推公第二十一世孙,兄弟四人系长子,华字辈,行华七。父迁,字从中,号象峰,荣字辈,行荣十一。以长子贵敕赠刑部员外郎再赠江西副使道。祖父杞,字天舆,号南山,信字辈,行信一。贡历,监任湖广辰州府经历。
古代山东省有青州府和济南府吗?
【青州府】与【济南府】均是明清时期【山东省】下辖的府级行政区域。明代基本上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清代基本上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府-县】***制。【府】一级就像我们今天的【地级市】,包括【府】与【直隶州】两种区划,下辖【县】或【属州】。
在明军北伐驱逐蒙元之后,明朝在洪武元年(1368年)便设置了【山东省】,这是沿用了金元两朝曾经设置过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行省】的建制,在明朝以前的金代【山东两路】与元代短暂存在过的【山东行省】中,只有【济南府】,没有【青州府】,当时的【青州府】地界还叫【益都府】(宋金)或【益都路】(元)。
【济南府】最早出现于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原名【齐州】,将【齐州】改名为【济南府】,是北宋将一系列重要州城升格为府的表现。而后,【济南府】先后归属于北宋【京东东路】、金朝【山东东路】、元代【中书省辖区】(元代省级政区变化频繁,此处仅举常态)、明代【山东布政使司】、清代【山东省】,直到今日被【济南市】所继承。
【青州府】最早出现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原名【益都路】。明朝一改元朝地方行政层级的混乱复杂,将【府】作为统一的【省下一级政区】,之所以叫【青州府】是因为【青州府】地界是上古秦汉时期【青州】的治所所在,因此而得名。
那么,明清两代的【济南府】与【青州府】具体都包括我们如今的哪些地方呢?
明代【济南府】下辖当时的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等15县。下辖领州为:泰安州及其所属之新泰、莱芜2县,德州及其所属之德平、平原2县,武定州及其所属之阳信、海丰、乐陵、商河4县,滨州及其所属之利津、沾化、蒲台3县。全府共计26县4州之地,大体对应今天的【山东省】的济南市区、章丘、济阳、商河、德州市区、平原、临邑、禹城、齐河、乐陵、滨州市区、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利津、高唐、邹平、桓台、淄博市区西部、莱芜、泰安市区、肥城、新泰等地(如下图)
明代【青州府】下辖当时的益都、临淄、博兴、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沂水、日照、高苑、乐安等13县以及1个莒州,共领1州13县之地,大体包含今天山东省的青州、广饶、东营市区、博兴、淄博市区东部、临朐、寿光、昌乐、安丘、诸城、沂源、沂水、蒙阴、沂南、莒县、日照市区、莒南、玉莲等地(如上图)
到了清代,【济南府】与【青州府】辖境都有所缩小,大体上两府辖境对应今天的位置如图所示:
从明朝有了山东省以来,一直包括青州府和济南府。
“省”这个概念出现的很晚。元朝时期才开始使用省作为地方区域的称呼。此前省是中央机构的称呼,隋唐时期中央有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元朝时期,中央设立中书省掌握全局,每征服一个地区,都在该地区派驻“行中书省”,即中书省外派办事机构。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十一个“行中书省”。
元朝行省图
现在的山东属于中书省直辖。还没有单独的山东省。
后来人们习惯上将“行中书省”简称为“行省”,又进一步简称为“省”。
到了明朝建立,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并将这些区域称之为“承宣布政使司”,这个称呼实在太拗口,习惯上大家还是称“行省”或者“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济阳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济阳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