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自述下篇,唐朝历史记录

kodinid 52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自述下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自述下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名人?
  2. 怀素自叙帖之三译文?
  3.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江州过的怎么样?

历史上有哪些勤奋好学的名人

悬梁刺股(或者叫:头悬梁锥刺股)

  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唐朝历史自述下篇,唐朝历史记录-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

  于是,苏秦立志发奋学习,一定要扬名天下。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1. 韦编三绝

唐朝历史自述下篇,唐朝历史记录-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2. 洗笔成墨池

唐朝历史自述下篇,唐朝历史记录-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

3. 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战国时期的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着名的大学者。

5.焚膏继晷:

怀素自叙帖之三译文?

《怀素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所写的一篇自述作品,这篇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传体文学作品之一。以下是《怀素自叙帖之三》的译文:

梅萼映雪光欲满,

云行半路犹未散。

当年名宦音尘绝,

拂去尘埃更明汗。

万物扶桑皆有主,

几人能掌展经纶?

世间浮名无日在,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在江州过的怎么样?

让我感觉,怎么白乐天就有那么点点孔子的影子呢?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自称已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诗人早年的佛道思想在这时虽有一些滋长,但也有一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给了自己做了一个悲天悯人的自画像

江州的精神生活方面当然不是很好,因为实事上他的第一个政治生涯高峰已经结束,他虽然失意,但没有崩溃,在著名的《琵琶行》中,与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的确不死心,等待机会,希望蓄势厚积而薄发。

三年后,在好友崔群的帮助下,他升任忠州刺史。当他再次回到京城后,一开始,做事风格依然如故,骨子里透着“春风吹又生”的志向。但现实复杂的倾轧,使他由忧虑变为失望,最后不得不躲避政治漩涡,甘心外放,做了地方官,理想在现实中渐渐消磨。反过来思考,也说明他在江州并没有彻底反思自己。

这里让我联想到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孔子。孔子积极入世,但却不能如愿从政,除了时代原因,还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孟子这样平说孔子,“三月无君则吊”——这是性急、敏感。在《论语·乡党》还有一个传神的描写,说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这是性急、敏感。当“圈内人士”略施小计时,孔子就***职——还是性急、敏感啊。

白居易不也是这样吗?为了建功立业,一生坦荡刚直,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白居易和孔子虽不能并论,但两个人都曾是积极入世的斗士,在政坛边缘徘徊,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泽被后世;白居易用他的天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生颠沛流离的苏东坡,曾经羡慕白居易的诗“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因为白居易工资高,会享受生活啊。

白居易对自己的工资收入很满足,不然他不会把自己不同时期的工资收入写进诗里 : “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月渐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俸钱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十千”。

能对自己的工资饶有兴致,自我陶醉,这说明工资对他生活的重要,白乐天的生活应该是充满兴致和乐趣的,这正是乐天派的风格,他一不***清高,不耻谈钱;二敢在作品中,为他人之不为,知足就会常乐,晚年生活他是快乐的。

人无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完人。他也会像孔子一样“知命”,但他有掩盖不了的光彩,后人记住他,最终还是他的诗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自述下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自述下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白居易 孔子 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