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火炮发展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火炮发展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时红衣大炮大显神威,领先西方两百年,为何到清朝就落寞了呢?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在明朝末年,我国的火器发展就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
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地区大规模定居,甚至在公元1557年,也就是嘉靖年间,聘请铸炮专家建造了“卜加劳铸炮厂”,明朝末年大规模引进该厂铸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多次挫败了后金努尔哈赤的进攻,但是该炮在当时的明朝被称为“红夷大炮”。
可叹明朝火器制造技术也非常的先进,也仿造出了“红夷大炮”,但是却不够重视,没有封锁技术,最终被在“红夷大炮”上吃了大苦头的后金仿造成功。
“红夷大炮”的“夷”,自古以来就是轻视少数民族的一个称呼,后金“红夷大炮”虽然正式的名称是“天佑助威大将军”,但是普遍改称“红衣大炮”,并且技术比明朝还要先进。
所以非常悲哀的是,明朝虽然是中国最早仿制成功“红夷大炮”的,但是握着一把好牌却不知道怎么用,竟然被后金、满清后来者居上,凭借60门红衣大炮完成了改朝换代的大事。
清兵能够的打进山海关,固然有李自成与吴三桂内战的原因,但是与当时满清所拥有的60门红衣大炮,也有极大的关系。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红衣大炮的轰击之下,死伤惨重,不得不狼狈地逃回北京,一路逃窜会西安。
也许领先二百年不够准确,在明朝中晚期早以有了自制的铁炮铜炮而且威力巨大,到1556年前后,大明玉朝从洋夷手中购的了红衣大炮,在众多外国传教士和友人邦助下有了质的飞跃,才有了宁远之战大败努尔哈赤大军,并使其伤重而亡,皇太极在耿精忠和刘汉邦助下,也造出了红衣大炮。在攻打南明时也大显神威。南明军中的外国友人汤若望也邦助明军进一步强化优化了大炮性能,很可惜这项技术最终毁灭于战火烽乱中,和无能的南明烂军下,如无外族入侵可能会同时于英法各国。在康熙王朝时红衣大炮发挥了巨大战力,在剿灭葛尔丹和三番之乱,和准格尔战乱时也屡建奇功,火力呑天。但由于马背民族思想愚味,理念老旧,自***乎定后,对手也比较落后,多弓马箭矢和骑兵重甲,被八骑铁军的能力掩瞎了眼,才会弃炮重刀枪长矛自失与世界之林。否则不会有而后的千多次大耻辱。
领先世界两百年?合着大明的红夷大炮是阿姆斯特朗炮啊,秒天秒地秒空气?
问这个问题之前,你怎么也得先知道明朝的红夷大炮是怎么来的吧!
明代的第一批红夷大炮,是明***从葡萄牙那里买到的英国沉没军舰的12磅和18磅舰载加农炮,它只是欧洲庞大的火炮体系中的一个小支,明军拥有红夷大炮只能说缩小了和欧洲的军事科技差距,又何来领先一说。
至于大清,它才是将红夷大炮发扬光大的王朝。明***于1626年至1631年之间确实花重资来学习和研发前膛加农炮的中国化过程,也曾一度在明清战争中凭借红夷大炮带来的军事优势换取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胜利。不过1630年吴桥兵变之后,明帝国的军事研发基地登州收到重创,之后叛将孔有德于1632年投降后金,将登州数年来训练的工匠和所铸火炮一把全带给了后金。与此同时,腐儒刘宗周等人占据高位,用所谓的元气论阻碍明廷进一步雇佣葡萄牙炮手,更是给大明日渐衰落的军事雪上加霜。
反观大清(后金),自1631年开始变尝试仿制红夷大炮,孔有德率众归附以后,后金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于1634年便仿制了60门红夷大炮。1636年,皇太极称帝的同时,还在沈阳建立了专门的铸炮场。1640年松锦大战中,清军的火炮火力已经完全盖过了明军。1644年入关统一战争中,清军已经养成了攻城必有火炮的习惯。基本上每下一大城,都是红夷大炮的功劳。
大清一统之后,红夷大炮进一步得到发展。当时康熙皇帝先后面临了三藩之乱、台湾割据、沙俄犯境、准格尔争霸几个大事件,故而玄烨重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帮助自己升级火炮。给红夷大炮设定了三个规格:一种是长约2.2米,炮管口径约110毫米,重195公斤,射程400-500米,使用可装火药的铅壳炮弹用双轮车承载的轻型“神威将军“炮。一种是中型的“神功将军”炮。还有就是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斤)、生铁炮子10 斤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这些火炮不止在康熙朝大显神威,在后来的雍正和乾隆两朝同样也是得力干将。
再之后清朝火炮进步缓慢,大多是地缘问题,东亚第一的大清帝国短期之内没有可以撼动它的强敌,故而武器的升级非常缓慢,再加上***对火药火器的严格管控,民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制造标准合格的火炮。说实话同样是面对外敌的入侵,清帝国再对武器的改制上真心比明帝国要积极。
纠正一下:明朝时期的红衣大炮的确很厉害,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等战役中大显神威,但并未领先西方两百年,因为红衣大炮就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明朝,清朝为了入主中原开始了大量仿制。
红衣大炮又名加农炮,起源于16世纪初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为了保护舰队的安全,在战舰上都装备着加农炮。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将进口的加农炮盖上红布,称作“红衣大炮”。崇祯帝时期,内忧外患,因此急需大量的火炮来稳定明朝的政权,从而与澳门的葡萄牙人进行长期的火炮交易。
在明清的宁远之战中,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在红衣大炮的火力下,八旗子弟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自己也被炸成了重伤不久也一命呜呼了。继承父亲遗志的皇太极充分意识到红衣大炮的威胁有多大,从而做梦也想得到这些大炮。终于在俘虏刘汉的精巧工艺下,成功的仿制了红衣大炮,皇太极也亲自为它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并在八旗军中设置新营“重军”(也就是炮兵营),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红衣大炮为清军进关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打败了拥有百万大军的李自成,从而奠定了清朝的百年基业。到了康熙年间,火炮技术达到了巅峰,康熙任用比利时人南怀仁设计多种大炮,一跃成为世界顶级大国。这些火炮为康熙帝先后平定了三藩之乱、***和驱逐沙俄都立下了不二功绩。
可以说火炮技术成于康熙也毁于康熙,因为康熙觉得天下已定,四海朝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已无任何内忧外患,再加上火炮制造实在太消耗国库资金了,同时骄傲地认为满清民族向来依靠马背上的功夫取得天下的,火炮的戾气太重,就逐渐地开始尘封和冷落火炮技术。
两百多年后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火炮技术也达到了新的巅峰,英国战舰装备的阿姆斯特朗炮的射程和威力远远超过清朝的红衣大炮,而清***依旧醉生梦死,墨守成规,终究被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
原创作者:大话历史君。欢迎大家关注,因为你们的关注就是我的最大动力。
有人说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炮数量众多,而口径却越来越小,是什么原因?
武器装备的特点跟国情和军事压力有关。明朝初期天下未定,需要大口径火炮攻城掠地。明朝中期,天下已安,仅有少许游牧民族袭扰,大口径火炮虽然威力更大,但受限于时代发展,大口径火炮的威力也很有限,射程也短,无法进行远距离机动作战,不适合主动进攻外族。明朝后期,国库空虚,灾害连年,内乱频频,外敌环伺,后金强势崛起,联合蒙古屡屡侵犯辽东。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在辽东多年,战功卓著,虽然有力的挫败了蒙古的多次入侵,但始终没有彻底消除外患,加上李成梁居功自傲、治军不严、晚年更是骄奢大意,导致辽东军备废弛、军纪涣散,更大的错误是坐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而无动于衷。最终努尔哈赤以子报父仇之名大举入侵辽东,辽东由于治理不善、军备废弛,已然危急。终于,明朝为了彻底解决后金发起了萨尔浒之战。然而由于将帅失和、军心涣散、军备废弛,明军虽有数量优势,却犹如一盘散沙,被后金逐个击破,最终奠定了后金在辽东的主导地位,而明朝则大败亏输,失去了战略纵深,仅有山海关、锦州一线掌控在明朝手中。此时,唯有坚守这条防线才能护卫京师,一旦这条防线被后金突破,则京师难保。因此,袁崇焕临危受命,添置了大量的红衣大炮,以守为攻,挫败了后金的猛烈进攻,努尔哈赤也在宁锦之战中阵亡,后金的进攻第一次遭到重大挫折。此时明朝的边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后金的铁骑犹如一把尖刀时刻抵住了明朝的咽喉。明朝已无力组建强大的骑兵对抗后金的强势进攻,只能被动防守。这对本身就已经千疮百孔的明朝而言,早已不堪重负,稍有差池,京师就会遭到后金的攻击。由此可见,武器装备的变化跟国情息息相关。治国如治病,防微杜渐才能国泰民安。一旦大病一场,则需要花费十倍以上的精力和金钱才能治愈,更有甚者国破家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火炮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火炮发展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