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漫谈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漫谈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事件吗?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上比较有名。
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他废除了丞相,但是他以及后来的建文帝、明成祖朱棣处理国家大事时又深感力不从心。
朱棣就想了一个解决方案,他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到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也就是说“内阁”就是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而“内阁首辅”是内阁中位列第一的辅臣,这个官在明朝可以说非常大了,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有张居正和严嵩,这两个人在位时可以说是权倾朝野,“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
徐有贞就做过内阁首辅,从官职也能看出他的名气不会小。
徐有贞身处的那个时代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在这些***中,还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土木堡之变”爆发后,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孙太后命朱祁钰监国。这时瓦剌大军逼近京师,朝廷大臣商议对策,徐有贞就建议迁都南京。
徐有贞确实有自己的考虑,当时英宗亲征瓦剌,把明朝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二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只剩下一些老弱士卒。当时明朝国力确实难以与瓦剌抗衡,硬碰硬的结果不容乐观。所以,徐有贞为了避免大动干戈,就建议南迁。
但在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来犯,衣冠南渡的朝代虽然有很多,比如西晋、北宋,但最终都亡国了,南迁治标不治本,一味躲避也不是良策。
徐有贞在明朝的历史中很有名吗?有什么功绩和历史***吗?
徐有贞,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大臣、内阁首辅,因受封武功伯,世称徐武功。
143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考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 他在景泰末年参与策划了夺门之变,使得明英宗成功复辟,并因此成为内阁首辅,还获得武功伯的爵位。
明朝自永乐年间定都北京后,为满足边防和京都消费,每年漕粮不下数百万石,南粮北运使运河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终明一代,河槽问题一直困扰其始终。
徐有贞经过数年苦心经营,终于平息了沙湾决河之患。他的治河三策***用了疏、塞、浚并举的方法,具体就是引黄入河、堵塞沙湾决口和疏浚运河内部所积淤泥。其中,引黄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环,既解决了黄河溃决问题,也解决了运河漕运水量不畅阻碍航运的问题。
徐有贞这个人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明朝景泰末年,明英宗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这起***的策划者就是徐有贞。所以说徐有贞在明朝历史上还是占有一席之地,很有名气的。
徐有贞是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及第,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内阁首辅。对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五行等学问都有研究。徐有贞一生亦正亦邪,精明干练,颇有心计,但是喜好功名。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兵败被俘。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进逼北京。孙太后(即孝恭皇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总理国政,召集群臣商讨战守对策。徐有贞托言星象有变,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遭到太监金英的训斥。兵部侍郎于谦坚决反对,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均附和于谦。徐大为沮丧,不敢再言。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担任佥都御史治理山东黄河。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以疏塞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得到景帝批准。他征发民夫,亲自督率工程建设,在张秋到黄河、沁水之间开凿沟渠(即广济渠)、修建水闸(即通源闸)。
当时,工部尚书江渊建议派五万京军前去支援,希望能在三个月内完工,尽早解决漕粮转运问题,却被徐有贞拒绝。徐有贞历经五百五十余日的艰辛努力,终于圆满的完成治河工程。
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地区发生洪灾,境内河堤多有毁坏,唯有徐有贞负责修筑的河堤依然完好。明景帝便命徐有贞再到山东治理水患。徐有贞修复旧堤决口,在临清到济宁之间设置多处减水闸门,成功平息水患。景帝亲自召见慰劳,进拜他为左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云南金齿卫。石亨败亡后被放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漫谈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漫谈明朝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