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皇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的皇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史记中有明朝的历史吗?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至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年)。
明朝有多少个皇帝,具体都有什么功绩?
明朝一共有十六皇帝,这里面不包括死后追谥的,如朱标和嘉靖帝的父亲等。明朝皇帝个个都是奇葩,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不过对明朝皇帝后人还是有一个不错的总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算是恰与其分吧。
朱元璋的功绩主要表现在:驱赶蒙元,统一全国,建立汉人统治政权;巩固汉民族地位,光复传统文化;加强皇权,改革吏制;减轻税赋,休养生息;惩治贪官。
2、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
建文帝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废除苛政,实行仁政,为错杀的有功之臣***;减轻赋税,恢复经济;任人唯贤,以儒治国,规范科考;推行削藩,加强皇权。
3、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
朱棣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对内设立内阁,对外征服蒙古,收复安南;设立东北奴儿干都司和西北哈密卫,西南设立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派派遣郑和下西洋,拓展海外商贸;命解缙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历史上的明朝正德皇帝真的娶了来自明间的李凤姐为皇后?
关于正德皇帝和李凤姐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听过,“游龙戏凤”讲述的就是这两人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正德皇帝真的娶了来自民间的李凤姐吗?
李凤姐是出自炽昌笔记小说《客窗闲话》的角色,是当时大同第一美女,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访的路上遇到了李凤姐,两人演绎出来一段故事。
而李凤姐的原型是正德皇帝的刘美人——刘良女。刘良女是太原人,后被封为美人。关于刘良女与正德皇帝相遇有两个记录:《明实录》记载刘良女本是晋王府一乐工的妻子,都知道正德皇帝***无道,因此将乐工的妻子刘良女抢占过来;《稗说》则记载刘良女是代王府上有名的歌姬,慧眼识珠认出微服私访的正德皇帝不同凡响,正德皇帝也记住了她,回京后将她接入宫。
根据史料记载,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皇后是庆阳伯夏儒的女儿夏氏,正德元年被册立为皇后。夏氏为人十分贞静贤惠,曾劝谏武宗远离声色犬马,收敛行为,但是效果不佳。且由于朱厚照常年不在宫内,也或者是常年沉迷酒色掏空了身体,夏氏并未有子女,正德皇帝的一众后妃也都未有子嗣。
正德皇帝驾崩后,因为没有子嗣,故而帝位由其堂弟朱厚熜继承,就是嘉靖帝了。夏氏因为是其嫂子,未能被尊为太后,故尊称庄肃皇后。嘉靖十四年,夏皇后薨逝,与正德皇帝合葬康陵。
阿浅说
李凤姐历史上确有原型,她也确实被正德皇帝所纳,但是成为皇后是不太可能的。首先正德皇帝是有册立皇后的,且这个皇后温婉娴静,贤良淑德,没有大错是不能随意废黜。正德皇帝确实荒唐,但是也不会随意立一个普通民间女子为后,毕竟满朝的大臣也不是摆设。
所以来自民间的李凤姐被正德皇帝收入宫中,但只是一名小小的美人而已。
明朝历史上"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为何却成为了亡国之君?
勤俭只能说明崇祯皇帝的帝德还是不错的,但是勤俭不意味着治国能力强,崇祯皇帝确实是想重新整顿朝政,希望明王朝能在他手上振衰起运。可是他确实缺乏才能,反而因为很多决策失误使朝政变得更加不堪问。
首先,崇祯皇帝性格中确实有刚愎自用、虚荣心强,他一定要让其臣下完全按照他的意志行事,不能有半点意见。刘宗周就是因为屡次批评崇祯皇帝,而最后被罢官为民。而其本人又求治太急,又好猜忌,使中央和地方大员频繁被罢免或诛杀,整个崇祯执政时期,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四人,而刑部尚书换了十七人,内阁大学士在这些年间居然任命了五十多人,朝政也因此大为混乱。
而崇祯皇帝也确实任用了一批奸佞,就比如说在辅臣之位长达八年的温体仁,就是属于治国无方而长于内斗的人物,在他的担任辅臣期间,朝政已是一片糜烂。
《明史·温体仁传》:流寇躏畿辅,扰中原,边警杂沓,民生日困,未尝建一策,惟日与善类为仇。
在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地方吏治自然也是好不到哪里去,官员的升迁竟然全凭行贿,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曾经在上疏中感慨这种现象。
《国榷》卷98:然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又何官非爱钱之人?
在崇祯初年,明朝国内的阶级矛盾就相当严重了。而崇祯皇帝不仅未能***取相应措施,反而又在万历末年三次加派辽饷的基础上,又于崇祯三年十二月再行加派辽饷,又于崇祯十年加派剿饷280万两,再于崇祯十二年加派练饷730万两,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无疑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军的规模自然是有增无减。
我记得再增剿饷的时候,崇祯皇帝就说过“暂累吾民一年,除此心腹大患”,在他眼里看来这加派完全是为了天下苍生平贼,殊不知百姓早就已经怨声载道,他在慢慢失去民心,就在京城,百姓将“崇祯”这个年号调侃为“重征”。可见,百姓对崇祯朝的横征暴敛怨恨之深。
《三垣笔记》上《崇祯》: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于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征。
崇祯皇帝还赋予了宦官监军之权,有的还大权在握直接指挥军队。而他们的表现实在是非常的恶劣,侵吞扣克军资,遇敌辄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军心涣散。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坑害忠良,明朝的著名统帅卢象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宦官高起潜见死不救,坑害至死。
《明通鉴》崇祯十一年十二月:象升遣廷麟往乞援,因与决曰:“死西市何如死疆场!吾以一死报君,犹为薄耳。”起潜不应。
虽然,明末的困局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其灭亡也不能全怪崇祯。但是,他的“奋发作为”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皇帝16岁登基,雷厉风行的把大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收拾了,能说他没有能力吗?但是除掉了魏忠贤,却引发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1)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有了党争,初始最著名的有东林党和浙党,浙党在刘伯温死后就没落了。
万历年间更是党派林立,开始趋于集团化,本该鞠躬尽瘁的朝臣们暗流涌动,忧国忧民早就被争权夺利所代替。
(2)待到明熹宗朱由校当了皇帝,东林党人把持着朝政,皇帝被[_a***_]。明熹宗重用与自己乳母客氏交好的魏忠贤,以期与东林党集团抗衡。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残酷打压东林党人,有了皇帝的宠信,魏忠贤开始把持朝政,肆无忌惮。“将内操军增加到一万人,内穿甲衣出入宫禁,恣意作威施虐。”
明熹宗就拿魏忠贤压制东林党集团,魏忠贤的所作所为皇帝并不是不知晓,大臣们的弹劾奏章像雪片,明熹宗不予理会,放任魏忠贤,就是想借魏忠贤的阉党力量实现制衡。
魏忠贤对明熹宗也是很忠心的,对皇帝忠心这就够了,所以明熹宗朱由校临死时对接班的弟弟崇祯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意思是魏忠贤忠心,可以重用。
失去了魏忠贤这把利剑,党争失衡,庞大的文官集团迅速膨胀,控制了整个朝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皇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皇帝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