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隋朝兴与亡的历史教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隋朝兴与亡的历史教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隋炀帝的两个教训?
1、首先是营造东都洛阳,随后又下令开凿南北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这些工程调发男丁竟高达200多万,造成农业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
2、在军事方面,隋炀帝三次御驾亲征高句丽,皆是无功而返。最多的兵力竟然高达一百一十三万人,征调来运输军事物资的民夫更是不计其。由于连年征战,使得民不聊生,饥民遍野。
隋朝的灭亡,除了隋炀帝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轻视人民,无限地剥夺人民的财富,隋朝的富有是建立在人民的贫困之上.在豪华的都城外,随处可见穷困潦倒的老百姓,隋文帝时,遇到灾荒,朝廷有时还拿出一部分粮食救济灾民,隋炀帝登基后,几乎没有赈灾的举措,而那年的元宵灯会,却要花费万万两白银.百姓的反抗,一但有火种,便会迅速为燎原之势.
隋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堵塞言路.反对的声音隋炀帝一句也听不进去.农民起义几乎遍及全国,大臣却没人敢说一句实情.隋炀帝不愿听,说实话的不是被罢免,就是下大牢,有的还丢了性命.
隋炀帝到死都不明白他的败因.当反叛的禁卫将士要杀他时,他问:我有什么罪,你们如此对我?将士们历数的罪恶,其中一条是亏待百姓.隋炀帝承认他亏待了百姓,对禁卫将士说:我的确亏欠了百姓,但是我给了你们荣华富贵,你们为什么竟然如此对我?隋朝大势已去,天下共恶一人,隋炀帝必然要被抛弃.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杨广在江都却越发***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晚年,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杨广造成的大乱,使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什么?
唐太宗从隋亡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训是: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是舟与水的关系。
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关系融洽和谐,契若金兰,为后世推崇。这主要缘于唐太宗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从谏如流,善于自省。盘圆水圆,盂方水方。因为皇帝闻过则喜,言者无罪,故臣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唐太宗对君臣关系多有论述,归结为三点:其一,君臣关系是鱼水关系。其二,君臣应尽责求治。其三,君臣应肝胆相照。在他诚心诚意地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有记载向唐太宗进谏的就有30余人。
刘洎、岑文本、王珪、褚遂良、马周、虞世南等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并且对谏言者常予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帝风端正,是君臣和谐的基石,而君臣和谐又对社会和谐起到了引领作用。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隋朝兴与亡的历史教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隋朝兴与亡的历史教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