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和对历史的影响?
起因
主要包括唐朝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经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叛军内部不和,先是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谋杀,后是安庆绪被部下史思明斩首,然后是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绞死,最后是史朝义兵败***,这样安史之乱结束。
结果
安史之乱导致河西、陇右的大片土地落入了吐蕃之手,造成了长安的西边无险可守,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在范阳崛起,与他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分不开,而范阳之所以精兵甲天下,正是唐王朝遏制两蕃的需要。
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由于唐末封建军阀的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不过严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促使了民族分裂,割据政权产生,客观上***了北方人南迁,南方经济发展
安史之乱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继而起。天宝初年,十镇边兵共49万,中央畿辅和内地只有8万有余,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755年(唐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15万叛军长驱南下,陷洛阳、逼潼关。次年称大燕皇帝,进入长安,玄宗逃四川,其子李亨肃宗在灵武(今甘肃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残暴,人民纷起反抗。
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收复。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再度陷洛阳。761年,史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在唐军和回纥兵的进击下,763年(唐广德元年),史朝义穷途***。
历时8年之久的叛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唐朝从此由盛向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灭亡,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安洛阳两大传统文明中心衰弱,北京和南京地区两大文明中心在崛起。虽然隋唐大运河成就了唐朝的辉煌,但是隋唐大运河的输送能力是有限的,随着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的稳定,唐朝将东北和草原纳入帝国版图,各地区都在迅速发展,传统的文明中心却在不断衰弱,无力统御辽阔的帝国版图。
文明中心的衰弱,导致唐朝出现了空心化,也就是外强而内弱。给予传统文明中心重创的不仅仅是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军事打击,还有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经济打击。
军事打击表现为安史之乱,经济打击表现为黄巢起义,南京地区文明中心的盐税落到了盐贩子手里。
大陆扩张时代南北扩张阶段的稳定,文明中心在转移,唐朝的关陇集团要以传统的文明中心统御全国是不可能的,唐朝灭亡成为了必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安史之乱 唐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