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明朝十四皇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历史明朝十四皇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代第十四个皇帝的皇后?
明代第14个皇帝,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原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6年(公元1578年)2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孝元皇后郭氏,她是朱常洛的第一个太子妃,她老公还没当上皇帝她就死了,皇后是后来追封的。
孝和皇后王氏,生明熹宗朱由校,这就是电视里提到娶的第二个太子妃,她生了朱由校后就死了,她儿子当皇帝后,追封她为皇后。
孝纯皇后刘氏,她是朱由检的母亲, 孝纯皇后刘氏,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的妾: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为皇太子朱常洛生下第五子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
明朝宣宗皇帝立过几位皇后?
主要有16位皇帝,但是在明末的时候有6位皇帝。 1.明太祖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3.明成祖朱棣 4.明仁宗朱高炽 5.宣宗朱瞻基 6.明英宗朱祁镇 7.明代宗朱祁钰 8.明宪宗朱见深 9.明孝宗朱佑樘 10.明武宗朱厚照 11.明世宗朱厚骢 12.明穆宗朱载后 13.明神宗朱翊钧 14.明光宗朱常洛 15.明熹宗朱由校 16.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朱瞻基的二个皇后哪个好?
恭让章皇后胡氏,即废后胡善祥。”恭让章皇后“胡善祥(1402—1443年),明宣宗朱瞻基的元配妻,锦衣卫百户胡荣的第三女。胡氏以贤闻名,选为皇太孙妃。明宣宗即位,立为皇后。宣德三年春,被废为道姑。天顺七年闰七月,英宗为其恢复皇后位份,上尊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修陵寝,不祔庙。
孝恭章皇后孙氏,孙贵妃,即后来的孙太后。孝恭孙皇后,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宫说孙忠有个好女儿,遂被选入宫内,当时年仅10余岁,成祖命养在张氏宫中。与宣宗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后宣宗(当时为皇太孙)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废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卒,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皇后为皇太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朱祁钰即位,为景泰皇帝(明景帝)。十二月加上尊号“上圣皇太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皇帝为郕王。给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孙太后崩逝。全谥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附太庙。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胡皇后要比孙皇后好。胡皇后贤良淑德,不干预朝政,恪守本分。只因胡皇后没能生育,所以朱瞻基才将生育了朱祁镇的孙贵妃立为了皇后,废掉了胡氏的皇后之位。
胡皇后名义上的儿子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虽也做了皇帝,但他并不是胡氏所生。且是朱瞻基死后才进宫确立了宗亲。
古代哪几个皇后比较贤明?
谢小秘书邀答!古代贤明的皇后有很多,我就挑几个能记得的说一下哈:
齐姜——晋国国君晋文公重耳的夫人
《烈女传》中称赞晋文公夫人:“公正果断,育行不息,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齐姜曾以齐国宗室之女的特殊身份,周旋于齐国大臣之间,多方为丈夫争取舆论支持,凝聚协助的力量,企图返回晋国。她甚至请求齐恒公派遣大军护送丈夫返国,但是齐恒公没有答应。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齐姜协同狐偃,赵衰把重耳灌醉给挟持离开齐国,返回晋国让他不得不争权。重耳离开之后齐姜还得想尽办法替丈夫掩饰、解释,以免齐国因为重耳的不告而别心存芥蒂,重耳到秦国之后为了得到秦国的支持娶了宗室五女。晋文公重掌政权后,封齐姜为夫人,齐姜待秦国五女如姊妹,相处和睦,使得晋文公无后顾之忧,可专心国事。
刘秀当上皇帝后想要立阴丽华为后,但是阴丽华因为没有孩子以:“因厄之情不可忘,而况郭贵人已经生子”拒绝,刘秀就立郭圣通为后,立其幼子刘疆为皇太子。
建武二年,阴丽华的哥哥阴识因随军征战有功,刘秀本拟破格封赏,然而却受到阴识的谢绝。阴丽华的另一个兄弟阴兴当时为黄门侍郎,指挥武骑,随军征伐,算是刘秀的贴身侍卫,建武九年,刘秀升迁他为侍中,赐爵关内候,印绶已经准备妥当,被阴兴也谢绝了。可以看出阴丽华的谦德是家风影响 ,阴丽华恭俭仁厚,谦让自抑,不喜笑谑,谨慎柔顺,矜惜慈爱,当时的人们都称她为贤后。
后来,刘秀废了郭圣通的后位,为了安抚废后后郭氏家族的不安,在阴丽华的建议下,郭圣通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不入冷宫反而得到尊崇的废后,郭氏家族也成为史上惟一一 个非但没有遭殃丢命,反而全家都提早得到“皇太后家族”的待遇跟爵位。阴丽华一生谦德做人,相夫教子,不曾干预朝政,却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她不仅以身作则,更能约束家人,使刘秀无后顾之忧专心国事,才出现了与 “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更重要的是,后来的东汉皇族,再没有发生过***废太子和非己所出皇子的事情,这其中阴丽华发挥了重大作用。
文明太后是汉族人,姓冯。她14岁的时候被选为贵人,18岁的时候被立为皇后。鲜卑人选后要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做“手铸金人”,不成则不得立。这位冯贵人,她“手铸金人”一次成功,成为皇后。
文明太后有千古第一后之称,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而北魏在文明太后的掌权20多年里,正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她 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大量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从而使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
一是实行官员体禄制,北魏的官员根据各个不同的级别领取体禄。二是均田制,就是把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重新调查,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其中一个制度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叫“三长制”。三长制就是每五户为一邻,每 五邻为一里,每五里为一党,每一党设一个县。然后朝廷的政令就可以通过州、郡、县下发到每个家庭。唐朝实行均田制、户调制、租庸调,都受北魏的影响。三是实行汉化制,孝文帝是文明太后一手教育出来的,所以他有很好的汉文化根底。孝文帝后来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领袖带领本族人民融入汉族的最里程碑的代表。四是户调制,户调制就是赋税,比过去更加合理。
长孙皇后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尽各的责任,尤其是女人不要干政。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可是,当唐太宗坚持要听她的政治看法时,流传于世的“居安思危,任贤纳谏。”就是出自长孙皇后之口。
长孙皇后气度宽宏,谦虚待人,还有过人的机智。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等事,唐太宗常常与她讨论,听取她的意见。对则坚持,不对则不***纳她的意见。关于任贤纳谏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魏征的事了,就不再重复一遍了。
长孙皇后不仅自己不干预朝政,同时也不让自己的亲戚在朝中握权做官,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被唐太宗封为右仆射,长孙皇后逼着他辞掉了右仆射的位置。长孙皇后赏罚分明,即使有时太宗错罚了他们,也会有长孙皇后为他们叫屈,这是历朝历代来都没有的好皇帝和好皇后了,长孙皇后的贤淑与美德深受后人赞赏。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明朝十四皇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明朝十四皇后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