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财税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财税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的时候,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崇祯皇帝缺钱,大明帝国也缺钱,请注意,我说的是崇祯皇帝个人和大明的中央***都缺钱,谁有钱?达官贵人皇亲国戚有钱,大明朝的钱都装到他们手里了,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再受苦,把他的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在拱卫京师的同时,他们也占有大量的土地。随着后世藩王及皇族的不断增多,用于分封的土地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怎么解决土地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天下都是皇帝的土地,老百姓你不要种地了,这块地被征收给新封的王爷了,老百姓他去干嘛?条件可以的就做了这些王府的庄客。
另一部分怎么办,走投无路,只能啸聚山林了。明神宗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之国时,因中州之田不足,居然将山东和湖北的土地划给他,并截留大量盐税,此举使大批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另外明朝的政策就是重农抑商,到明末,闭关锁国,海外贸易没了,税大部分还是农业税,万历年间还好点,当时万历皇帝为了充实自己的小金库,命人开矿,挣了不少钱,加上前期张居正变法挣的钱,足够他打赢了万历三大征,崇祯继位后,认为开矿是劳民伤财之举,就停了。所以这一份很重要的收入就没了,相应的国家要花钱怎么办?答案是加税,我们想一想正常年月仅靠老板姓种地供养这些封建官僚尚且困难,一旦赶到灾年,老百姓也只有破产的份了。
而那些大地主、大官贵人占有大部分土地,但是他们不交税,或者交很少一部分税,财富主要集中在他们手中,而国家只向老百姓收税 这样农民负担越来越大,赶到灾年,官府非但不救灾,反而变本加厉,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反抗怎么可能。由于农民没钱缴税 相应的国家也不会有钱,国家也就没有能力进行救灾。加上辽东那边对后金的战争,花费数以百万白银,这样恶性循环越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崇祯皇帝曾经要求大臣捐款助饷,但是没人响应,大家都哭穷,说大明的俸禄低,手里都没有余钱,包括崇祯的岳父周奎,还是跟自己的女儿要的钱捐出去,自己还截留了一部分。
后来农民军进城后,要求这些大臣助饷,这些人立刻露出来原型,结果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搜刮出了7000万两之巨,真是应了崇祯皇帝那句话,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见明末官场之***,连皇帝都无可奈何,真是富了个人,穷了国家。
明朝不缺钱,天启帝宰掉东林七大奸臣,重用魏忠贤向官商收税,所以那时军队有饷,灾民有救济。高闯王被抓了,张献忠当官兵了,东江打到辽南海洲了,满清后金只能缩在辽中苦苦延命。
可惜,天启大帝死了,小白崇祯当皇帝了,重用白眼狼东林奸臣,杀为皇帝收税的忠贤,免商税加农税,出动边军抢灾民粮。然后,大家都知道,崇祯上吊了,死前才知道东林很坏,忠贤才是皇帝的忠狗。
然后,东林们先投闯,再投清,然后编书骂崇祯(皇帝),骂魏忠贤(太监),骂李自成(农民军)。
看了一连串的其他仁兄的回答,然后我也是比较赞同的!
***资金,军队费用,底层民众,极度缺钱!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你的人民被欺压而***无能时,水就会反抗就会覆舟!
明末,天灾不断,朝廷又没钱,然后读书人文官阶级***,报团***,明末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只想***受贿的那种,完全不顾国家死活!八大晋商甚至向满清走私!
在我看来,明亡,亡在内部,满清说实话没多少兵马,但凡明人当时能团结一点,也不至于输得那么彻底!
明朝整个国家经济还是可以的,嘉靖重用严党,自己一意玄休,国家由内阁和宦官把持,所以官场贪墨横行,整个大明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进了贪官手中,致使国库空虚,国家机器在财政匮乏中艰难前行。
如何在明朝中期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工商税营业税征收体制?
在万历朝以前的大明朝是不征收商业税和营业税的,甚至还有出版税、矿税等。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中晚期的时候大明朝开始征收这些税务呢?主要是还大明朝当时那些财富大部分让地主豪绅盘剥去了。***财政困难,袁中道云:“万历中,两宫三殿皆灾,九边供亿不给,外帑空虚。天子忧匮乏,言利者以矿税启之,乃以侍充矿税使,分道四出。’ 财政困难,御用缺乏,使明神宗派出矿监税使。”也就是在这个方面看大明朝国家已经是穷的叮当响了。明神宗自称‘今典相维,工作浩繁,费用不敷,若不权宜指办,安忍加派小民?”明神宗嗜财是事实,但是也不像东林党黑神宗黑的那样厉害。
在明朝商业税主要包括:矿税、查税、市舶税、通关税等,但是在整个明万历朝商业税和营业税是很低的,代中后期的税收结构是严重畸形的,一方面国家大部分的生产力都已经转移到工商业上,工商业产值已经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半部分,而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开支却仍然几乎全部依赖于农业税收,这样一种局面下,国家不发生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引发社会的危机才是咄咄怪事。
这样明神宗的就得增加商业税和营业税缓解财政危机,这样就必然得罪某些利益集团,然而朝廷内外充斥满了商业集团利益代言人,谁要想增加商业税,那就几乎等于割他们的肉一样,在他们看来是逆天背理,他们似乎认为任何增加商业税的行为都会导致扼杀商业的严重后果。东林党人也好,非党林党人也好,在坚决***增加商业税的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万历帝就成为他们抹黑的对象。所以说明神宗是个悲剧的人物,他是一个人对抗整个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团,这些文官们就是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的心理。
如果没有万历征收商业、营业税务怎么可能支持万历三大征呢?
而如何在大明朝文官集团控制下的国家中收到税收呢?通过六部是不可能的,明神宗就是派遣宦官下去地方收税。
再者万历必须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绕开六部。再利用宦官和新的税务机构形成新的征收税务体制。
为什么崇祯收不上来的税,清朝却可以收上来?
这个问题根子出在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身上,农民出身的老朱重农轻商,并极度仇视商人,他们的子孙们也差不多,只知道问农民收税,对工商业的重要性完全不知。
到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农民日子并不好过,小冰河时期,气温下降,农田收成不好,经常闹饥荒,农民吃不饱穿不暖,农民起义不断的闹,而朱家皇帝尤其是崇祯只知一味加收农民的税,对工商税却听信了东林党的鬼话,不与民争利不收,脑残到极点,所以明朝才亡国了。
清朝皇帝皇权是极大的,皇帝脑子也是清醒的,工商业的重要性皇帝是知道的,农民沒什么油水他们也知道,所以清朝农业税比明朝低多了,农民也能过日子,他们对工商业管理比明朝严多了,因为清期没有如明朝东林党这样的蛀虫,皇帝也不脑残,工商税他们是认真收的,而且收得很好。
所以明朝不收工商税,只收苦逼的农民的税,税当然收不上来,清朝明白工商业的重要性,也明白要给农民饭吃,所以他们税收方向合理,税也能收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财税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财税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