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的探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的探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安史之乱”?它对唐朝历史有哪些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唐王室,犯了最基本的错误,忘记了华夷之防。造成军权落入异族手中,安禄山一人掌三镇兵力,加上他的好友。掌握了当时唐帝国兵利的一半以上。唐帝国的兵力总共十镇,就相当现在的十个集团军区。
影响肯定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
“安史之乱”长达八年之久,,给唐朝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全国尤其是北方的经济。安史叛军所过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除了叛军,助唐平叛的回纥军队,进入洛阳后肆意杀掠,洛阳大火十日不灭。就连唐军也不例外,在攻占洛阳、郑州、汴州等地时,认为这都是叛军占据的地方,任意掳掠达三个月之久,使所有的房屋都空空荡荡,城市百姓只好以纸当衣穿。长时间的战乱使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黄河流域变得凋敝不堪,满目疮痍。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人口的锐减,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为891万多,人口为五千三百多万。大乱之后只剩下193万户,近700万人,十减七八。
其次,“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廷的威信一落千丈。战后河北地区基本上仍由安史降将割据,他们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把自己的辖区变成了独立王国。而中原一带在平定叛乱过程中新设的节度使,也都各霸一方,不服从朝廷。反正不断对抗朝廷,而且彼此之间相互攻伐,继续破坏着北方的经济。
再次,“安史之乱”极大削弱了唐朝的边防力量,最后,导致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不但入侵。在西北,吐蕃相继攻陷河西、陇右诸州县,其势力已进抵凤翔(今陕西凤翔)、邠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安西、北庭都护府也于贞元六年(790)落入吐蕃手中。在西南,南诏也在不断侵扰,唐文宗时,南诏甚至攻入成都,掳掠大量人口、珍宝而去。
最后,北方人口在战乱中和战乱后大量南迁。迁入的地区,首先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次是汉水流域。这一时期的人口南移,加上东晋以来的人口南迁,进一步加快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使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江南地区,这不仅在唐朝,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转折。
想看更多有趣内容,请关注我哦。
从唐朝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的历史中能够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1.唐朝的节度使权力过大。唐朝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皇帝设立了节度使,最终才平定了安史之乱。而在唐朝的后期,节度使的兵权过大,独霸一方,唐朝皇帝名寸实亡。唐朝最终也是被节度使出身的朱温所灭。做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应该加强军权,才不至于出现军阀独占一方威胁中央。
2.宦官专权。唐朝安史之乱后,趁天下动荡,朝局不安,宦官顺势而起,成为掌握大唐权力的中心人物。他们专权横行,无恶不作。像杨复恭,刘季述这些人。而不只唐朝,像东汉,明朝这些朝代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问题。往往搞得国家十分的混乱。
3.朋党之争。在唐朝的后期出现了牛李之争。两派是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朋党之争消耗了***的国力,也是导致***灭亡的原因之一。
4.土地兼并问题严重(根本原因)。历史上的很多的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农民生活艰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威胁皇权。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允许土地私有,再加上后期社会动荡,加剧了土地兼并。像历史上的东汉末年,北宋王安石改革之前。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都存在,而很多朝代却亡于加剧的土地兼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缓解土地兼并问题才是封建王朝延长寿命的方法。
唐朝在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贞观遗风之后,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达到前所未有的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也就是我们统称的“开元盛世”
在唐玄宗天宝之际,统治日益***,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重用馋臣,杨氏一族如李林甫、杨国忠,还先后封了杨家三姐妹公国夫人,从而导致朝政***,奸佞当道。不光如此,唐玄宗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大量册封节度使,对外频繁用兵,使得国家主要出现了两大问题:
1: 农民负担加重,本来严重的土地兼并,再加上繁重的兵役和赋役,大量农民破产;
2: 节度使全力膨胀,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中在边疆节度使手中,使唐初太宗时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发生变化,尤其是安禄山领三路节度使,手中兵马数十万。
所以,天宝之际的唐玄宗的统治,导致了上层建筑上的衰落,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盛极而衰,逐步走向了衰落,后来全国经济严重破坏,藩镇割据一直跟随唐朝直至907年唐朝灭亡。
综上所述,从唐玄宗的衰败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教训:
政治:
1: 要以史为鉴,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3:任用贤人,虚心纳谏
分析从盛转衰的原因
唐王朝之所以会出现前盛后衰的局面,与君王本人的心态分不开,也就是说致使唐朝由盛而衰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思想的转变。。
古代王朝在开创之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又加上客观历史环境的制约,个人贪欲有所节制,也较能做到依法办事。因此,政治比较清明,官僚机构运转较为正常,***现象较少。一系列开明政策推行顺畅,使社会矛盾缓和,人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太平盛世”。但随着盛世的实现,统治者的贪欲随经济繁荣与财富增长而逐渐膨胀,进取精神被贪图安逸所取代,因此***现象便出现了。帝王、贵族及大官僚的生活极尽奢华,他们为了满足其无节制的挥霍,往往***取增加赋税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些种种情况出现,其实也是君王以及这些安于盛世的人民思想上的转变,这才是由盛到衰的根源。
吸取教训
说完原因之后,你才会更好的吸取教训。给你九个字“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由于帝王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行动不能不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进程。尽管帝王也要受[_a***_]环境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但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所允许的范围内,帝王可以把一个时代引向繁荣昌盛,也可以造成***倒退。
因此,对于统治者来说,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唐王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由最初的积极进取到后来的骄奢淫逸,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就是典型代表。作为当权者,欲求得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必须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以史为鉴,以古为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的探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的探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