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于谦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于谦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于谦的故事?
古代于谦是一个忠臣,现代于谦是说相声的。
明朝于谦,字廷益,号节奄,为官清廉正直,正统时,司礼监太监王振专权跋扈,凡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孝敬他钱财,许多人都给了,轮到于谦时,他囊中羞涩拿不出来,只拿了些土特产给王太监,王振大为恼火,把于谦扣押了,但是于谦人缘好,许多人为他求情,王振只能放了他…
相声于谦(1969年1月24日-),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演员2003年,凭借与郭德纲合作相声《你好北京》获得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组委会特别奖。2004年,加入德云社,期间与郭德纲合作《你要锻炼》《找堂会》《养王八》《杨乃武》《怪治病》等相声。
明朝于谦被哪个皇帝重用?
于谦是被明代宗朱祁钰重用任命为内阁大臣兵部尚书,掌管北京城的一切军事力量。
在明朝正统十年,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草率之中决定率领军队出击瓦剌。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俘虏。所以明朝孙太后决定立皇帝的弟弟,也就是明代宗朱祁钰继位,朱祁钰继位后重用于谦任命于谦为北京保卫战总指挥抵御瓦剌入侵,于谦也不辱使命,率领军队成功保卫北京城。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于谦的资料袋?
明代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将领和政治家,他出生于1398年,去世于1457年。
他的资料袋包含了许多关于他的生平和成就的信息,包括他的文学作品、军事成就和政治贡献等。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于谦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于谦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