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洛阳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洛阳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京洛阳什么朝代?
东京开封古称汴京,历史上曾有魏、梁、晋、汉、周、宋、金等七个王朝建都于此,史称七朝古都。再加上西汉时的梁国、后宋和明朝(今则以夏朝、大齐和后宋),又称十朝古都。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开封城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
明朝洛阳为什么像西安一样扩建?
实话实说,明朝时期洛阳的地位远不如西安高。西安是西北重镇,洛阳的地位跟开封差不多,甚至不如开封,奋威将军陆龄整修洛阳城,仅只是在金洛阳城基础上加固城防,青砖包浆。
说白了,明朝时洛阳西安的政治军事地位如今天一般
至于楼下说的,洛阳没有王,我就笑了,你以为李自成为什么会火烧洛阳城?就是因为洛阳福王府太过奢华,农民军愤慨烧城。只是福王虽然有钱,都盖了王府,并没有筑城用。
明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第三子,是神宗宠妃郑贵妃于万历十四年所生,十五岁被封为福王,藩属洛阳。为营建洛阳府邸,明神宗批银三十八万两(明白银按现在购买力来计,一两白银约合3000元人民币),并赐给福王十倍俸禄。洛阳福王府建设规模宏大,四周丈高围墙,建有内宫、外宫,并修建四座府门楼。朱常洵封藩洛阳“享有大国,著声藩辅”,地位十分显赫。
明清洛阳为什么比不过西安?
谢谢邀请。
洛阳被称为十三朝古都,但是唐朝之后,洛阳就不再是一个大朝代(不包括五代十国)的都城了。虽然西安也是古都,唐朝之后也不再是一个大朝代的都城,可是区别就在于西安是宋朝的西北重镇,一直是西北最大的一个城市。
说了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区别,再说说明清时期洛阳和西安的城市规模,明清时期,西安面积12平方公里余,而且昔日的东关城已经不复存在,说明历史上的西安更加大。而明清时期的洛阳近1平方公里余,只是西安的十二分之一。
洛阳的衰落还和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克洛阳后,放了一把大火,城市毁于大火有关。但是西安确实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最初京师。
唐天佑元年,迁都洛阳,洛阳成为都城,长安废弃,宫室拆除、城郭毁弃,不再为都;五代时期,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以开封为主,这一时期,长安残破、仅为地方一般州府。后唐时期,虽恢复长安的京号,名义上继承唐朝的基业,但是还是以洛阳为东京,西京只是象征性。 北宋,定都开封,同时以洛阳为西京,甚至一度欲迁都洛阳,以安天下。有宋一代,洛阳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中心;而长安也仅仅是地方州府。南宋、金国时期,南宋苟安江南半壁,始终没有定都,仅以临安为行在、并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西京洛阳在南宋***的心目中仍然非常重要,因为这里有祖宗陵寝。故而南宋常以收复河洛指代恢复中原故土。金宣宗改河南府为金昌府,建号中京。南宋、金国这段时期,洛阳城市规模开始缩水,金元洛阳城即是今天洛阳老城的前身,但此时洛阳虽已残破但仍被冠以京号,而长安仍是地方州府。元朝定都北京,洛阳当时属于河南府路,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治汴梁路;西安属于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下属的奉元路,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奉元路。
明朝先都南京后迁北京,洛阳属于河南府,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开封府;西安此时正式更名为西安,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下属的西安府,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治所在西安府。有明一代,西安封有秦王、洛阳先有伊王后有福王。西安开始恢复元气,因是省府驻地,成为西北重镇,城郭宏大,给西安留下了今天能看到的城墙。洛阳在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内为一般府治,因此并没有恢复之前宏大的城郭,而是继续沿用金元洛阳城的旧制。
清朝河南、陕西的行政建制变化不大,洛阳、西安除了没有藩王封地,基本延续明代制度,故不赘述。民国时期,洛阳为河南省下属行政建制,河南省会驻地开封,但洛阳在民国十二年和民国二十七年也曾两度当过河南省会。北洋吴佩孚盘踞洛阳时期,洛阳为两湖巡阅使公署,南京国民***在1932年因一***事变,曾定洛阳为行都,国民***迁往洛阳;民国西安一直是陕西省府驻地,1932年,在行都洛阳召开的***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1937年,西安的陪都地位被取消。
感谢诚邀!
明清洛阳比不过西安,那是因为洛阳根本就没想去比!洛阳有高级的拿得出手的东西:纸!不是有一句话嘛,"洛阳纸贵!"洛阳有西安没有,不用比,洛阳就赢了!
开个玩笑!真实情况是明清的洛阳没有西安的发达程度好。
成语"洛阳纸贵",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明清时期的洛阳没有西安好,也许是因为从后晋以后的朝代不在把洛阳作为首都,北宋仅把洛阳作为西京,设河南府,只有国子监和从朝廷退下来的遗老。金代也仅把洛阳作为中京,城市规模已经缩小很多。到了元代,洛阳连"京"都被取消,归入河南府管辖,地位远远不如前朝。到了明清,只会更加不被重视。
而西安,相比洛阳,西安作为首都的唐朝要比后晋,距离明清要近得多,自然发达程度肯定高于洛阳。随着洛阳一次次被前朝降低规格,只能把洛阳与西***开差距。
可能我分析的不对,请朋友指正。
我是画大卫,可以关注我。谢谢!
明清时西安城与洛阳城的规模,从今存西安城墙周长近14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余,曾经的东关城不存在了,所以历史上的西安城更大一些。洛阳老城城周八里又三百四十五步,面积一平方公里出头,从明清时候看,西安要比洛阳大许多,地方大了,人口自然就多了,各种经济与税收要比洛阳多,总体上说明清时期洛阳不如西安是一定的,因为就陕西的历史来看,甚至大西北全域根本没有能和西安比较的城市,西安是西北的核心城市,一如现在的武汉之于湖北,而河南的洛阳和开封,在宋之前洛阳强于开封,宋之后开封强于洛阳。两强比不过一个核心是自然的!
洛阳从宋朝以后都默默无闻,他在元明清三朝的地位如何?
宋代之前,洛阳有着相当辉煌的兴盛史。同样宋之后,也有着残酷的衰落史。由于此故,与历史上长安城市地位的变化类似,历史学界有长安学、洛阳学之提出,可谓中古史研究之显学。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古人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而有其名。追溯洛阳的历史,约有5000多年,其中包括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故而有十三朝古都之称。
宋朝以洛阳为西京,置河南府。朝廷设“国子监”于洛阳,名臣遗老和文人学士多会于此,赵普、吕蒙正、富弼、文彦博、欧阳修都曾居住洛阳。理学家程氏兄弟、邵雍等,在洛阳著书讲学。司马光在洛阳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两宋之时,洛阳无疑还是“文化都会”。
文化及城市规模有一个延续过程。到了金代,定洛阳为中京,改河南府曰金昌府,并河南县入洛阳县。时因洛阳旧城毁弃,便在隋唐城[_a***_]角另筑新城,周围不足9里,即今日老城之前身,它仅是隋唐洛阳城的一小部分而已。
自元代始,洛阳不复为京,降为河南府治。明代河南府辖洛阳、偃师、巩县、孟津、登封、新安、渑池、宜阳、永宁、嵩县等10县,又是伊王和福王的封地。清代洛阳仍为河南府治。
洛阳的地位可谓是“一落千丈”,加上京杭大运河的壅塞和内河航道的拓展,洛阳城市地位与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语。
近代以来,洛阳位处中部,逐步成为三线城市。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署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民国9年(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盘踞洛阳,在洛阳设置了两湖巡阅使公署和陆军第三师司令部。民国12年(1923年),河南***公署适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军阀混战使得洛阳极其凋敝,土匪横行,拉杆结帮。
民国21年(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事变”,国民***迁都洛阳。“七七事变”后,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洛阳成为北方抗日前哨,***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驻洛阳。民国27年(1939年)秋,河南省***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洛阳市***成立,析洛阳县城区为市,与洛阳县并置。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次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宜阳等县。1956年,相继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洛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洛阳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