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瘟疫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瘟疫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末大瘟疫是怎么一回事?
【明末大瘟疫就是这么回事儿】
中国瘟疫发展史,明末大瘟疫堪称数百年一遇的,主要集中在华北一带,虽然明朝的人口分布北少南多,但也造成了北方人口的严重伤亡。
其实,疫情的起点应该是万历初年,那个时候,个别地区就有零星疫情。这样持续到万历八年,疫情突然呈现高增长态势……历史记载:
“万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在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阖门不起”。
大同地域与蒙古接近,人员往来密集,蒙古草原上常年发生的鼠疫,由此才入主了中原,这样的疫情开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直处于高发态势。
雪上加霜的是,到了万历后期,中国进入小冰河时期,低温、旱灾天气此起彼伏,一方面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倒逼老鼠大量迁徙,助推了瘟疫大规模爆发,引发了瘟疫的快速传播。
鼠疫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患者先是腋下和大腿间生一个硬包,逐渐恶化后,病患往往就是吐血而死,各种药物无效。面对传染性极强的现状,人们惊恐之余,不敢接近,不敢收尸,甚至到了一家死绝,无人收的局面。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还不仅如此,更加恐怖的是,人们没有认清疫情的源头和实质,面对严重的饥荒,成群的老鼠成为人们免已果腹的食物,争相捕杀食用,加之流民四处奔波逃亡,鼠疫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一发而不可控制。
到了崇祯九年(1636年),鼠疫扩张到了陕北的榆林、延安,但此时陕西人口已流散各地,鼠疫并没有大规模蔓延到关中地区。
说起明末的那场大瘟疫那叫一个惨,非常非常的惨,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惨到民死国亡的程度。
那是一场严重的鼠疫,西方叫它黑死病。
发生在明朝末年(1633年到1644年之间)那时候气候异常,气象学家把它称作“明朝小冰河时代”,气温比一般的年份同期都要低,天气少雨,酿成大旱,大旱之后,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灾民遍地。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就在那一年山西首先爆发了鼠疫,后来又传到河南,随着李闯王进京带到了北京,最后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区……
那一时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有古书记载,千人同井,万人同穴,民死不隔户,大路通街无人走。
最严重的疫区,死者高达90% ,真是骇人听闻啊!
鼠疫是一种古老的***,在世上存留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听我家老人说:这病可吓人了,一人感染,***,今天得病,明天就死,甚至是上午得病,下午就死。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1]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2]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3]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瘟疫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瘟疫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