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历史唐朝场景还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历史唐朝场景还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建立的过程简介?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唐太宗登基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朝国号。唐玄宗登基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
摄影如何还原诗词中“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的画面?
感谢系统邀请,感谢小姐姐提问!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出自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春思》。全诗如下:
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阊阖晓开凝碧树,曾陪鸳鹭听流莺。
这又是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
野花如同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环绕着江城,看见一年一度盛开的花草,就回忆起来帝都(京城)繁华的样子。清早宫门打开的时候,碧绿的树仿佛都像凝妆了一般,我还曾经陪着鸳鹭听过流莺飞鸣。
这首诗是歌颂春天野花盛开,满眼碧绿,莺歌燕舞的美好景象的。花、树、鸟,都是泛指。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最好是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找一个相对比较空旷的室外环境,多拍一些在春天里盛开的鲜花,和在鲜花丛中雀跃的小鸟,来还原出诗词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
拍摄“野花如雪绕江城”时,可以选择广角镜头表现铺天盖地的繁花似锦。广角镜头的畸变效果也可以收纳更多的画面元素。
拍摄“坐见年芳忆帝京”时,推荐***用中焦段镜头,用中景表现城中的日常,街道两旁边杨柳郁郁葱葱,街上行人来来往往。
拍摄“阊阖晓开凝碧树”时,可以用广角镜头拍摄几棵树,也可以用中焦段镜头拍摄单独一棵有特点的树。关键在于,所拍的树不但要枝繁叶茂,树的形态还要好看。
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成“重檐”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分存在?
谢谢邀请
含元殿是大唐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唐朝京都长安城里大明宫的大朝正殿,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含元殿遗址位于自强东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较为完整。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合作实施的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实现全面竣工;2014年,和大明宫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台基高1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呈巨大的“凹‘’字形。总跨度于丹凤门近似约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宮城的御道。这里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外朝听政之地,逢元旦、冬至皇帝还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体量巨大、轮廓起伏、气势恢宏、庄严而辉煌,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极富精神震撼 。并影响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刑制。
含元殿复原成重檐是根据唐代大臣、著名文学家-李华《含元殿赋》中的记载 ,元殿被认为是副阶重檐;古建筑泰斗杨宏勋先生在《宫殿考古通论》亦考证为重檐。从文献记载和唐朝礼仪制度的角度分析,重檐也更合理。
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1],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15米[2],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3],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200米[4][5],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6]。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
导语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重檐”一词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天安门城楼就是重檐。而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知道的人不多,更谈不上对已经毁灭了一千多年后重新复原的含元殿,它的“重檐”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夸张、猜测的成份?本文将作出回答。
(含元殿复原图局部·外观)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就是展现“曲线美”
在观赏中国古建筑时,向你迎面扑来瞬间的印象就是大坡度的屋面,而最令人展开丰富联想的便是屋顶的曲线!
这种曲线由屋脊轻轻的向下展开来;宛如鸟之展翼,但是,比鸟的展翼更美观的却是在屋檐或者椽子的尽头,又优雅的向上翻曲,更显得矫健有力,这就是文章中常用的形容词一一飞檐翘角!***如挂上金属的风铃,禁不住想唱那句:“我象那原地打转的风铃,连忧伤都听起来抒情。”
二,重檐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双重或者多重屋檐
它的作用就是增大宫殿的体量,使之利用居高位临下的威势和高大严峻的台子,严格对称的布局,富丽堂皇的显示帝王的尊严。
1959年至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研究了含元殿遗址。遗址由殿、阁、廊等部分组成。通过对遗址的分析,参考了相关典籍中的叙述,探索其形制和构造特点,绘制出有一定依据的复原图,对于再现己经毁了一千多年的大明宫和含元殿遗址的再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图是宋画中的副阶平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唐朝场景还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唐朝场景还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