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历史终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终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长城的起止点?
明长城,起止点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
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明长城用材与秦长城相似,而区别于汉长城、清长城。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涞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明长城属于明太祖所设的北方三道防线的最后一道。
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
谈起长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上一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长城究竟有多长,也容易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混为一谈。号称“万里”,但长城总长度却不止有1万里。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辽宁虎山。
明代长城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
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南至北京居庸关,西止到甘肃嘉峪关
明长城又称边墙。因为南北朝坞堡、五代弓箭社世侯都是反儒家的存在,所以明朝大多数时间内北民是没有与漠北部落实力相当的骑射组织,而平时长城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明长城真正的价值不是永绝漠北大军而是防御漠北游骑,因为没有明长城,整个华北平原就没有可能进行正常农业生产及生活。
明长城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
明长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大约在公元1368年至1644年之间,历时约280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它的长度大约有8851.8公里,横跨中国北部的山地和平原,起点在嘉峪关,终点在辽东半岛的山海关。明长城的建造目的是为了保卫中国北部的边境,抵御外族入侵。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明长城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郑和下西洋的最终地点?
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终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终点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