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铠甲历史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明朝铠甲历史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盔甲种类?
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铠甲的原身原为铁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
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
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
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
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
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古代打仗士兵穿的盔甲是自己买的还是国家发的?
唐代以前,先秦及秦汉,一般家里有经济能力的,都是自备盔甲,没钱的军队会下发制式盔甲,当兵结束可以穿回家,下次再服役或者后代服役,就穿这个。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是军户制或府兵制,所以,盔甲都是自备的,根据家庭环境,有好有坏。
宋朝结束了府兵制,主要是募兵制,盔甲全部是由军队提供,少部分家里有条件的允许自带。
辽、西夏、金的部族武装的盔甲都是自备的。
元朝前期的部族武装都是盔甲自备,后期建国后,盔甲由***提供。
明朝卫所的盔甲都是在刚建立时,由兵部下发到卫所个人,由个人负责保养,损坏或遗失的,由自己补足,战时由***补足。募兵制的部队靠***下发或自行打造。
十三副铠甲的来历是什么?
答案如下
这十三副铠甲是觉昌安、塔克世留下来的。
努尔哈赤刚起兵时需要一些武器和装备, 塔木巴颜想起了家中的当铺里有十四副铠甲,其中有一副已经坏了,他勉强把这副坏 掉了的铠甲凑够半副,这样,他就把这十三副半铠甲装上马车,亲自押送到了北砬背, 送给了孙女婿努尔哈赤,这为汗王起兵创造了条件。而努尔哈赤愣是打出了一片天地。
清朝盔甲头顶上的“避雷针”,有什么实用价值?
这种“避雷针”其实是“缨枪”,一是用来区别戴头盔者的身份,二是为了美观。
这种“避雷针”的设计最早出现在元朝,元朝军队称头盔被为钵胄,上面的“避雷针”并没有清代这么长。明代头盔和元代头盔相似度很高,元代头盔有一些游牧民族的风格,明代头盔则加入了一些汉唐的元素,“缨枪”比元朝更高一些。最初是仪仗部队佩戴了这样的头盔,这样看上去会感觉比较威武,提高队伍的士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清代的头盔大多是阅兵服饰,作战用的头盔里面有铁甲,这时头盔上的“缨枪”比明朝的时候又高了一些。
明代将领会配备传统的凤翅盔,常常在头盔的顶部缨枪上插小旗,来代表所属建制单位。这是中国自汉唐以来传统头盔最后的影子,到清代小旗被缨穗所代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铠甲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铠甲历史简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