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历史矛盾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明朝历史矛盾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化解矛盾的典故?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
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明朝后期天灾人祸不断,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急剧迸发,腐朽没落的明朝统治者进退失据,奄奄一息。最终李自成仅用了2天的时间便攻破了北京,崇祯帝上吊***,明朝玩完。
那么抛开天灾不说,我们看一下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究竟有多严重。
1644年正月,明朝朝臣中唯数不多的明白人,兵科都给事中曾应遴上疏崇祯帝,疏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臣闻有国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天下不安甚矣,察其故原于不均。何以言之?今之绅富率皆衣租食税,安坐而吸百姓之髓,平日操奇计赢以役而独拥其利,有事欲其与绅富出气力,同休戚,得乎?故富者极其富而至于剥民,贫者极其贫甚至于不能聊生,以相极之数,成相恶之刑,不均之甚也。”
在这样一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大背影下,统治者还穷尽所能对老百姓敲骨吸髓,最终导致无骨可敲,无髓可吸,百姓民不聊生,只有揭扞而起。
更可悲的是这些脑满肠肥,尸位素餐的肉食者们,在北京局势最危机时刻,崇祯请这帮勋贵大臣富商巨贾献金救大明于既倒,可是主疑臣奸,七拼八凑,方才献出了一万两银子。
可在李自成进京后,对这些居心叵测,一毛不拔的勋贵富贾们一阵***板,一顿杀威棒,居然敲出了七千万两白银,真是失财又丢命,可气又可叹。
这些聚集起来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促使李自成势如破竹,明朝各地方官吏与守军是望风而降。
你要说李自成有多高的政治智慧,有多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我看这二项都平平常常。就凭一句“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让浸没了二百多年儒家理教思想的大明王朝轰然崩塌。
广大饥寒交迫的百姓,恨透了苟捐杂税,恨透了不停的征输,更恨的是助纣为虐的地方官吏,纷纷起来响应闯王号召。
估计很多人对什么是社会矛盾都不清楚,纵观明朝历史,内阁成员走马灯式的轮换,以东林党代表的朋党对明***指指点点。言官整天以骂人为本事。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思想哲学家证明了文化发展等等。没有发现社会矛盾尖锐到水火不容的对立。姚雪垠的《李自成》,起义的社会背景是大灾荒,社会上出现人吃人现象。当人面临生存危机时,别说人间皇帝,就是玉皇大帝说话也没人听。资本主义萌牙出现。所以说,命题是错误的。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与策略同样是一个国家的生命。
明朝灭亡,首先是政策出现了问题。国家的政权机构与税收岀了问题。
国家需要人民的供养,明朝需要广大的农民来供养,而土地基本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少数人肥的流油,大多数人在饥饿线上挣扎。
明朝的国家税收来源于广大的小农经济和大地主。庞大的国家机器,与庞大的朱元璋皇族,每天要消耗掉的粮食与银两,天文数字。
而大地主承受的税收也是天文数字。大地主被逼的粮尽财空,小农经济的富农被逼成了家无分文的贫寒苦民。
而大地主再压迫雇农,长工,短工,把这些人逼上了绝路。
天下开始反了,最大的一股力量是陕西,米脂县的李自成,还有张献忠。
李自成开始向皇权宣战。
明朝雪上加霜,征调大量的军队剿匪,由于天下苦久,民不聊生,天下尽是匪,越剿越多。
明朝把所有的税收都拿来剿匪都不够,就拖发军饷,而使士兵无心作战,饥寒交迫,这样的明朝军队怎能打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历史矛盾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历史矛盾问题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