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朝鲜写明朝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朝鲜写明朝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灭亡后,朝鲜真的那么怀念明朝吗?为什么?
朝鲜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被确立为永不征讨之国,朝鲜人对大明也是毕恭毕敬,以臣下之礼侍奉大明皇帝。大明也是很给这位小弟面子,有困难找大明,我想这应该是当时朝鲜百姓的口头禅。
让朝鲜真正对大明五体投地的事件我觉得应该是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日本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了国内之后开始大肆对外扩张,有意思的事,每次日本想扩张貌似走的都是朝鲜这条线路,不论是甲午海战还是中国的抗日战争。
回到正题,在朝鲜濒临亡国之际,朝鲜国王向大明求救,万历皇帝当时正值青壮年,也很想有一番作为,加上小弟被人揍,也是不给他这位大哥面子,于是派李如松、宋应昌为将重挫日军,经过几年的战争终于将丰臣秀吉赶回了日本。
而真正标志着朝鲜脱离大明是在公元1637年,皇太极率兵攻入朝鲜,逼迫朝鲜国王立下“大清皇帝功德碑”,变相承认了清朝为宗主国。而此时内忧外患的大明也彻底失去了对这位小弟的保护能力。
可朝鲜表面顺从清朝,可骨子里却始终以大明传人继承,没有忘记大明的恩德,甚至怀念大明胜过国人,崇祯年号一直使用到清末便是例证。
女真的时候,朝鲜经常掠夺女***做奴隶。明朝多管闲事,给保护下来了。结果人家发表了著名的十大恨,把明朝给恨上了。
朝鲜历来接受宗主,但宗主被蛮夷窃取了,还是原来的奴隶,这落差要说不怀念有点不正常。
明朝灭亡后,朝鲜确实很怀念明朝,这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虽然1637年朝鲜就被迫跟着后金。
朝鲜怀念明朝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朝鲜长时间是明朝的藩属国,明朝对朝鲜还算是不错的,而朝鲜也定期来到明朝学习各种东西,这对朝鲜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助力作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一直惦念着侵略朝鲜半岛,正是在明朝的帮助下,日本的阴谋才从来没有得逞。
所以虽然后来的清朝成为朝鲜的宗主国,但是朝鲜一直都记着明朝。
历史上朝鲜和明朝关系深厚,朝鲜文化深受明朝影响。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朝鲜对明朝依旧深深怀念,长期奉明朝年号,穿明朝衣冠,称清朝皇帝叫胡皇。
明朝灭亡一百多年后,乾隆年间,1725-1776年间在位的朝鲜英祖大王写了长诗《忆皇恩》感念明朝的恩德。感情真挚,堪称肉麻,诗如下:
忆皇恩,忆皇恩,受命朝鲜是皇恩;
忆皇恩,忆皇恩,九章八音是皇恩;
忆皇恩,忆皇恩,特定宗系是皇恩;
明朝灭亡,朝鲜王朝不认清朝,为何没像越南那样称帝?
明朝在没有灭亡前,朝鲜已经遭到皇太极满清军队的进攻而亡国,虽然朝鲜骨子里不认清朝,但表现上是奉清朝国号,臣服清朝的。朝鲜已经亡国,接受清朝的册封,天下无二主,册封为国王已经不错了,相当于郡王,岂能称帝呢。
朝鲜王朝在明朝,一直是明朝的藩属国,而且关系融洽。朝鲜列代国王,一直都接受明朝的册封。明朝国力强大,朱元璋划鸭绿江为界,使朝鲜国土增加一倍以上,非但如此,明朝还帮助朝鲜抵抗日本的进攻。所以朝鲜一直感恩明朝,奉明朝为正朔。在满清与明朝发生战争时,朝鲜还帮助明朝抵抗满清。只不过后来,朝鲜不是清的对手,清朝不但灭了朝鲜的国,带走了五十万朝鲜人当奴隶,还逼迫朝鲜国王对清朝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虽然没有逼朝鲜人剔发易服,但朝鲜人骨子里是看不起清人的,愤恨清人的,暗中奉明朝为正朔,希望明朝有一天会复国。
越南和朝鲜的情况不同。越南一直以中华文明正朔自居,是炎帝子孙。他们称中国为北朝,他们是南朝。最早的越南政权是“南越”,与当时的大汉朝是平起平坐的关系,称南越皇帝。虽然后来越南多次归入中国版图,但双方战争不断。越南人视他们与中国的战争为侵略与自卫战争。到了清朝,越南表面上臣服清朝,但实际上暗中不服。阮映福曾经一度试图改国号为南越,但清朝不同意,最后嘉庆帝拍板,将国号定为越南。越南国王表面对清朝称国王,实际在国内,称大越皇帝,以示与清朝平起平坐。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明朝时期朝鲜的实力如何?
感谢邀请,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朝鲜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而存在,那么在明朝时期朝鲜的实力到底如何呢?又与它的宗主国明朝相差多少呢?
亲密的关系
明朝与朝鲜的关系,是藩属关系,每年它都要向大明王朝进贡,明朝也会赏赐给它们一些东西,有时候还会赐予它们的国君封号。所以,在现在的朝鲜一直都是明朝的属国,整个国家都非常仰赖明朝的帮助和扶持。因此明朝跟朝鲜之间的关系,犹如父与子的关系,有大义在其中,朝鲜不能随意违背道义,背弃大明王朝。那么朝鲜对明朝到底有多亲密呢?下面我们来看两样东西便可以知道了。一是在明朝灭亡后,朝鲜孝宗曾一度要“反清复明”。二是朝鲜将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崇祯”沿用了265年之久!
朝鲜到底多能打?
那么朝鲜当时的战斗力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看它和后金的战争便知道了。在历史上,后金一共攻打了两次朝鲜。
第一次是1627年,皇太极命二贝勒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率军三万出征朝鲜。但朝鲜战斗力实在差了点,一触即溃,朝鲜义州守军被全歼,驻守铁山的明军也被击败。 朝鲜国王李倧见势不妙,立刻逃往江华岛,皇太极并不想灭掉朝鲜,于是就与朝鲜议和,双方结成盟誓,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朝鲜向后金开市并缴纳岁币。丁卯之役打沉了朝鲜的信心,使得朝鲜不敢再帮助明朝制约后金,但朝鲜仍然很看不起后金,同时也没有解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这让皇太极很不满。
第二次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汗为皇帝,以示和大明分庭抗礼。清朝初立,自然需要人承认,首要的就是大明的附属、清朝的兄弟之国朝鲜,可朝鲜国王李倧不接见使臣,不接受国书,惹怒了皇太极。 为了教训朝鲜,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十二万大军入侵朝鲜。 皇太极命多尔衮、豪格等统领八旗军和蒙古军,向导马福塔率三百人直袭朝鲜王都——汉阳城,多铎、岳托两人率五千兵马接应大军,皇太极和代善亲率大军进攻朝鲜各部。 清军势如破竹,连破郭山、汉阳,降服定州、安州,包围李倧与朝鲜百官于南汉山城,并击溃各路勤王军。李倧大势已去,只好求和,并宣誓效忠大清,和明朝断交,奉大清正朔,朝鲜至此成为大清的藩属国。
从这里可以看出,朝鲜基本上一直是在接受着明朝的庇护,真正打起仗来,实力战斗力十分有限,甚至不能对满清造成太大都伤害。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明朝时期,朝鲜的实力那可是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做“战五渣”!
万历朝鲜之役中(朝鲜称:壬辰倭乱),面对日军的进攻,朝鲜军队连像样点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
从1592年4月14日侵朝日军先头部队登陆釜山,到5月2日便攻克朝鲜的王京汉城,前后不过短短19天而已。一个月后,连平壤也沦陷了,就这样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朝鲜就被日军打得“三都守失,八方瓦解”。
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更是窝囊废一个,眼看着打不过日本,就拼命的想逃入大明避难,弃朝鲜百姓不顾。还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说:“予死於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於贼手。”如果后来不是大明军队出手,把日军打跑,那么朝鲜铁定得亡国。
实际上,在此后的抗日作战中,朝鲜军能被吹捧的战斗也就那么几次。比如晋州大捷、幸州大捷和闲山岛大捷这几场小战役,都被朝鲜后世吹捧为壬辰卫国战争三大捷了。但实际上,这几次作战的战果相当有限。
比如权栗所指挥的幸州大捷,不过挡住了区区4800日军的进攻而已。可权栗当时所指挥的幸州守军也有4000人之多,并不比进攻日军少到哪里去。而且,幸州本来就是坚城,可以依险而守。也就是说,幸州大捷本身就没太大的难度。只不过由于朝鲜陆军实在太水了,整个壬辰卫国战争下来,能靠自身力量守住的城,五个手指头都能数得完,所以也只能把幸州大捷吹上天了。
再如被朝鲜吹成神将的水军将领李舜臣所指挥的闲山岛大捷,虽然此战朝鲜水师倒是赢得比较漂亮,但事后却把战果夸大了好几倍。实际上,参与此战的日军胁坂安治的部队人数并不多,因为根据胁坂的石高来计算,他的动员兵力约为1500人左右。
而且,在此后的进攻晋州城的战斗中,参战的胁坂部日军也还有900人之多。所以可以判断,李舜臣的这场闲山岛大捷,其实不过杀伤几百日军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朝鲜写明朝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朝鲜写明朝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