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眼镜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明朝眼镜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有眼镜吗?
有。
曾经高中进士而出任汀州知府的张宁(1426-1496),在他写的《方洲杂录》提到了古代中国第一副***视力的工具,不过当时不叫作眼镜,而叫作“僾逮”,
镶有金边,质地轻薄,是不折不扣的高档货。:“老人目昏,不辨细字,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近者”。
眼镜的起源和发展?
1268年,罗杰·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最早的眼镜在意大利出现,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
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南洋传入我国。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眼镜最早出自那个国家?
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代已有西方的眼镜经过西域或南洋传入我国。 在明代皇帝经常把眼镜作为御品,赐给年老的大臣,以矫正这些老眼昏花的年老大臣们,免的在读奏章时看字不清乱念一起。
眼镜是谁发明的啊?
孙云球(1628年—1662年),他出身于一个已衰落的官宦之家。其父孙志儒,曾做过福州、漳州知府。年轻时就到杭州去学习制镜技术,而在他的思想中又根据中国古代的几何、物理等科学知识,经过自己制作眼镜的实践积累和探索,最后终于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创造性地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还创造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
眼镜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眼镜是由镜片和镜架组合而成,用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的用品。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斜视或者弱视等。
中国古人何时用上眼镜?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通常认为,眼镜是明代时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然而考古发现,在明代以前的墓葬中也有眼镜。13世纪末,远道而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书中记录了中国老人戴着眼镜读书的场景。可见,眼镜在中国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
眼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镜片,在玻璃没有被造出来之前,古代的镜片主要用水晶石制作而成。传说,在黄帝时代,古人就发现了水晶透镜可以“放大”物体的神奇功能。考古人员在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荆的墓中发现过一个制作精巧的水晶放大镜,这是一片圆形的水晶凸透镜,镶嵌在一个指环大小的黄金圈里,可以将微小的东西放大4到5倍。
北宋时有一个狱官叫史沆,他在断狱时,看不清案牍上的字迹,于是选用各色水晶做成椭圆形的透镜来帮自己看得更加清楚。明代制镜专家孙云球年轻时曾专门学习过制镜技术,他结合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传入的几何与物理知识,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掌握了“磨片对光”技术,并且可以随目对镜”,根据患者年龄和症状的不同,配制出适合每个人的镜片。 用水晶制作镜片,不仅是因为它透明度好,在古人心目中,质地清凉的水晶还具有清心明目的功效。有的镜片边上镶有玳瑁,因为在古人看来,玳瑁解毒清热的功效和犀牛角相当。这样的眼镜属于珍品,造价不非。可见,古人佩戴眼镜不仅是为了提高视力,也是为了追求保健以及炫耀自己的当时还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的眼镜架,因此人们用来固定眼镜身份地位。 的方法千奇百怪:有的用紫铜做成镜架架在两边的鬓角上;有的用细绳维绕在双耳上:有的用绳子紧紧地系在帽子上;还有的干脆用细绳拴上一块玉饰,越过后脑勺搭在两肩上。眼镜日渐流行开来,眼镜盒也应运而生了。
古代的眼镜盒材质多种多样,有木、皮、缎、锦、铜、漆、贝壳…人们还喜欢用绳子把眼镜盒穿起来佩在腰间,上面垂着用作装饰的流苏,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眼镜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眼镜的历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