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朝的历史文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朝的历史文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朝的经济水平如何,为什么?
有明一代,土地大都越来越兼并到了朱氏子孙、皇亲国戚、诸臣
属的名下,这些大地主是只吃皇粮不交国税的,再加上大小官吏……上上下下,贪赃枉法,税赋等难以实收,大明的朝廷能有钱吗?
明朝是中华文明的转折点!明朝以前中华文明远远领先世界,明朝以后突然就被西方超越了。除了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前工业革命以外,明朝自己闭关锁国,思维禁锢,简直就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
宋朝的GDP占了当时世界的90%,财政收入1亿贯,大约就是白银1亿两。就是后来的南宋只剩半壁江山,财政收入还是1亿两。不仅仅是国家有钱,宋的民间也非常富足。普通民众穿绫罗绸缎,生活小康。官员待遇就更不用说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待遇历史最高。
为什么宋朝社会这么富足呢?就是宋朝是商品经济,外贸内贸都非常发达。商业税是国家主要收入,单单一个盐业收入就达到国家收入的一半。
明朝相比就逊色太多。首先,明朝是***经济加纯农业经济。明朝规定了士农工商四业,而且不得转行,世代为业,完全禁锢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朱爷爷又觉得商人只是倒买倒卖,就凭空获利,于是限制商人。作为一个农民,他实在不能理解商业对社会经济的润滑作用。于是整个明朝社会就是一个近乎***经济的社会,整个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明朝的财政收入,最好的时候只有八百万两白银,在中国历代大一统的朝代里,都不算有钱的。明朝得封关禁海使国家在对外贸易上完全没有收入,想到作为海盗的郑芝龙每年的贸易收入却达到千万之巨。
明朝穷要看穷在什么地方。
明朝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是穷苦人出身,穷惯了估计是怕老百姓真和他一样穷,所以制订了一些奇葩的规定。
其中对国家有最直接影响的就是收税有定量,只准收这么多。
不得不说,被传说是暴君的朱元璋可能确实有一颗为民着想的心,他规定收税只能按定量收税,觉得天下就这么多人,按照这个标准来不会让人挨饿,而且他还主动不收商业税,因为他觉得老百姓都不容易,种田的还有地在那,做个小买卖的没本钱很不容易。还有不向读书人收税,鼓励大家读书。
可惜的是,想法是好的,执行起来是错的。
结果就是虽然定了量,还给当官的发很少的俸禄,于是当官的就在定量之外打主意,结果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他不收商业税,而中国的海贸,各种商业的发展都是从明朝恢复的,虽然说禁海抑商,但大海上跑的都是明朝的船,商业也蓬勃发展,甚至延伸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朝廷里的大官员们或多或少都有商业背景,这导致商业越来越繁荣,钱都挣到了民间手里,***却没有分到这份红利。
这个问题不用看,下面肯定有诸如“藏富于民”“不懂税收”之类的答案。甚至最终有人居然能因此推导出“魏公公救国论”,真是脑洞大开,全然不顾历史事实。
实际上,明朝之所以穷,无非是以下几个方面:禁止民间的海上贸易;户籍制度固化了社会;明朝经济政策的失败。
先说第一点: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就实行了海禁,原因是倭寇以及元朝末期出现的海上势力,朱元璋无法解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本身就像建立一种固化的,永恒不变的社会,而海外贸易则为社会带来了太多的不可控力。所谓郑和下西洋,实质上是为了完善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进一步取缔民间海外贸易。
众所周知,财富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也只有在流通的市场上,财富才能增加,然而明朝***却堵死了这条路。明朝中后期的倭寇之乱,就是海禁的恶果。
到现在为止,居然有人以汪直徐海的走私贸易作为明朝海外贸易繁荣的论据。然而,这种走私本身就是非法的,其所得财产和明朝也没有半点关系,不仅如此,这反而暴露了明朝无力管理海上世界的事实。
第二,户籍制度固化社会。这一点不必多说,户籍制度将一个家族世世代代固定为某种功能性职业,并且严加控制,这自然是在打击创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如果没有活跃的社会作为基础,不可能发展起来。
其三,明朝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真正能够流通的货币。明朝初期,朱元璋不顾白银的存储量,大规模印发纸币,导致了通货膨胀,后来纸币形同作废,国家的商品交易主要是以物易物。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相对于元朝以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而言,是巨大呃倒退。这样一来,也阻碍了全国性市场的形成。
所以,社会无法创造财富,无法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导致了明朝的“穷”。至于说所谓的藏富于民,更是无稽之谈,明朝因为土地兼并这种经济问题导致的起义,在封建王朝是做多的,这叫藏富于民?除此之外,魏公公救国论也是无稽之谈,因为魏忠贤随意征收非法定的税种,本身就就是和税收的固定性原则相违背,这种不顾民间疲敝而大肆的剥削,除了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以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朝的历史文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朝的历史文明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