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历史背景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历史背景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朝青瓷产生原因及历史背景?
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以北方为主。北方的邢窑白瓷南方的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人们通常有“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唐代烧造的白瓷,如银似雪,胎釉白净,这是白瓷真正成熟的标志。当时北方的邢窑白瓷风靡一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名瓷。
唐朝皇帝为什么都是“宗”?
“祖”是开创者,“宗”是继承者。在明清以前,基本每个朝代都只有一个始祖,其他都是继承的宗。
明朝时期,因为永乐以旁系继承大统,其后人为了彰显这一世系的合法性,所以将其定庙号为“成祖”,清朝时期为了彰显顺治和康熙的功德,所以均将其庙号视为“祖”,实际上这些都是特例。
史书上对皇帝的称呼,一般是用谥号某帝(汉武帝)或庙号某宗(唐太宗)。
庙号是太庙里供奉皇帝用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只有评价高的才有。比如汉朝只有极少数皇帝拥有庙号,因此汉朝都用谥号称呼,如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
隋唐以前对皇帝的谥号与庙号的评定非常严格,一般用一两个字,唐朝以后,谥号开始泛滥,并失去其本意,多为赞扬之词,而且字数也越来越多。
比如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来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七年(749年)又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而到唐朝时,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便于记忆,因此唐朝都用庙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
此后的宋元明清也都沿用此例,如宋高宗、元成宗、明英宗、清仁宗。
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皇帝遇到大事要事都喜欢更改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而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固定为二个字,所以后世以年号做为皇帝的称呼,简单易记。
我们先要搞清楚古代皇帝常用的三种尊号,分别是:年号、谥号、庙号。其中年号是皇帝在位时使用,而谥号与庙号是在死后才有的。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的年号就有十几个,武则天即位后几乎每年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称呼,我们比较常见的年号有:洪武、永乐、嘉靖、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谥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对于两汉、两晋时的皇帝,后世常称谥号,比如西汉的刘启,谥号孝景皇帝,故称汉景帝;刘彻,谥号孝武皇帝,故称汉武帝;
庙号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对于唐宋时期的皇帝,后世通常称庙其号,比如,唐太宗、宋仁宗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历史背景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历史背景概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