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和粮食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唐朝和粮食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怎么算粮?
古代计算粮食的方法之一是使用“筹”,即用竹、木、骨或象牙制成的小棍子或小片,亦称算策,俗称算子。这种计算工具用于记录、计算和交流数量信息。在古代,一石粮食是一种容量单位,也用作重量单位,一般相当于现在的100斤粮食。不同朝代和不同地区的一石粮食重量也有所不同。例如,汉代的一石粮食约为现在的15公斤,而唐代的一石粮食约为现在的59公斤。古代计算粮食时,一般使用斛、斗、升等容量单位来计量,而不用斤来计量。
古代测重量所用.相当于现在的砝码或称砣。用铜或铁制,每斤重量大约在250克左右。流行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流传较多的、出土较多的是楚国权和秦权。楚国权呈圆环状,每套六、九、十枚不等,价格由年代完整的情况来判断。
0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
请参考
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粮食储备系统周密,管理、监督系统完善。这一时期,两京地区的粮仓***取了中央、地方和私人相结合的储粮方式,各仓的职能明确、管理严格。
粮仓的选址、设计、建造技术科学。为了方便粮食的运输和储存,隋唐时期在两京地区营建了多个大型粮仓,如洛阳的含嘉仓和太原仓,长安的太仓。这些粮仓大多位于交通枢纽或水陆运输干道上,以便于粮食的运输。
粮仓的分布与水陆运输干道有机结合。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仓大多设置在长安、洛阳方向的运粮干道上,以方便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
高度重视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在隋唐时期,中央***对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通过各种措施来确保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需求。
地下仓窖是主要的储粮方式。在隋唐时期,地下仓窖是两京地区主要的储粮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简易、经济、高效、集约土地等特性,并能有效保障巨量粮食久贮的安全。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两京地区的粮食储备系统周密、管理严格,***取了多种科学方法来确保粮食的运输和储存,并且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唐朝一万贯能买多少粮食?
一万贯铜钱约等于现代470万元。
唐朝,1贯钱大约能买到1石-3石大米。1石等于92.5宋斤,1宋斤为640克。换算一下,1石约为59200克大米,即59.2公斤。这就是说,1贯钱最少能买到59.2公斤大米,最多能买到177.6公斤大米。取中间值,为118.4公斤。
隋文帝统治时期为什么物质和粮食充足?
我们翻开历史,589年隋军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在统治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物资和粮食十分充盈。究其原因,主要是隋文帝所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革。
首先,在经济上继续实行历朝的均田法,按照人口交纳赋税,实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二,在政治上设立三省六部制,简化地方官制。尤其在选士方面打破了贵族门阀制度,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门学子通过读书考取进士,谋取功名。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自此以后科举选士制历朝效法,一直绵延至清末。
第三,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也是其逝世前一年(604年)开凿的伟大壮举。其作用不仅仅是联系南北交通,而且其水系连绵千里对沿线两岸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隋朝在文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其时生产的粮食米谷盈仓,在位期间在洛阳建立了许多的天下粮仓。后来考古发现隋时的粮仓规模宏大,存储千年而不烂乃举世罕见!
隋文帝在一般人眼中可能有所建树,但是其子杨广使用阴谋篡位,当上皇帝后露出穷奢极欲的本性。好大喜功,对外连年征战,对内横征暴敛,人民怨声载道,终于酿成天下大乱,将自己送上断头台,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看到此大家一定猜想,隋炀帝杨广这样胡乱折腾的昏君将隋朝葬送,应该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吧?但是历史的事实可能亮瞎大家的眼睛。
据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介绍,隋文帝是一位德行正直,生活俭朴,具有怜悯之心的好皇帝。现摘录几例请大家评判。
例一:有一年关中发生大旱,人民闹饥荒。皇上派出左右的人去察看人民的饭食,发现豆屑中杂有糠皮,便呈给文帝看,皇上流着眼泪拿给群臣看,深深地责备自己。为此他不进酒肉,差不多将近一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和粮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和粮食的历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