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王立群隋唐历史***

kodinid 38 0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2.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退位,为什么不怕被天下人指责?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中国文化的鼻祖,既不是孔子,也不是老子,如果两个人能够复活,看到自己的历史影响力,也不敢承认这种赞美,因为它们前面,树立着一座高山,有一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著作——《周易》,此外,还有一部儒家文化的另一鼻祖——《尚书》。《周易》,以及《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在殷末周初。历史学界把孔子老子他们产生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近些年,有专家则把《周易》和《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的时期,称为前轴心时代,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前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是《周易》以及《尚书》等上古著作。

《周易》的框架是卦象,同时***取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拟写了卦辞和爻辞,卦象和卦爻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奇书。它教人们按卦象进行联想,再结合事情物理,去推测和验证吉凶规律。它是用卜筮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启发和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决策、管理社会。儒家、道家以至诸子百家共同尊奉它的认识为自己所用,后来的儒家和道家等,都以《周易》为依据,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王立群隋唐历史视频-第1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文化中,实际上经学的地位最高,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经学。在经学中,不论是儒家的经典还是道家的经典,都从《周易》吸取了核心价值观和概念。孔子学习《周易》(当时称为“易”)比较晚,但学习认真程度却很不一般,韦编三绝,就是他刻苦学习留下的典故。后来形成的解释《周易》的《易传》,就是他的学生整理他的思想,整合了历史上的解易文献,以及道家的解释思想形成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对道的思考,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和《周易》有直接关系。比如“无(罔)”、“复”、“观”、“顺”、“静”、“阴阳”等等,应该和《周易》有继承关系。

《尚书》是上古时期,包括夏、商、周初的政治文化文献,被儒家奉为经典。虽然它是孔子整理而成书的,但是,文献本身应该是上古时期的思想成果,也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它对道家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孔子老子,都是中华文化的中枢人物,他们的基本理念,其来有自,并非都是原创。

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王立群隋唐历史视频-第2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在孔子和老子之间,要分个伯仲,从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实践看,应该孔子影响更大一些。从历史上尊孔的规格,就看得出儒家思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首先提倡的学问和意识形态。

老子和孔子出生在一个年代,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往前的历史推演下去是三皇五帝,单单讨论孔子和老子的话,老子算是鼻祖,因为孔子多次问道于老子,老子的思想等级是孔子所无法比拟的。另外还有一个道家的隐士就是荣家的鼻祖荣启期,叫荣子!孔子找了荣子十八年最后在山东泰安市宁阳县的彩山之阴找到了荣子。很远就听到荣子的大笑声,孔子随后问荣子,为何这样高兴,荣子回答:天地生万物而人独贵,我生而得人身是为一乐,男女有别,男人为无漏之身,我得男儿身是为二乐,人有生老病死灾祸疾难,而我健康长寿是为三乐!随后孔子问道于荣子。这个在荣家族谱中有记载。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受道家的影响很大。

山 西 省 有 一座 悬 空 寺 , 建 于 北 魏 , 已 有 1000 多 年 的 历 史 。 悬 空 寺 建 有 禅 房 、 佛堂 、 三 佛 殿 、 太 乙 殿 、 关 帝 庙 、 钟 楼 、 鼓 楼 、 纯 阳 宫 、 三 官 殿 、 观 音 殿 、 雷 音 殿 、 三 圣 殿 等 大 小 殿 阁 。 全 寺 最 有 特 色 的 是 最 高 层 的 三 教殿 。 三 教 是 指 佛 、 道 、 儒 三 教 。 三 教 教 祖 释 迦 牟 尼 、 老 子 、 孔 子 同 在 一 殿 受 供 奉 , 体 现 了 “ 三 教 合 一 " 的 思 想 , 形 成 了 一 处 信 仰 自 由 、 和 平、共 存 的 人 间 天 堂 。 甘 肃 省 崆 峒 山 的 道 教 三 教 洞 是 窑 洞 式 建 筑 , 内 奉 释 迦 牟 尼 、 太 上 老 君 、 孔 子 , 是 佛 、 道 、 儒 合 一 的 表 现 。 开 封 三 教 堂 也 是 佛 、 道 、 儒 三 教 鼻 祖 同 殿 受 供 , 上 述 寺 庙 文 化 反 映 了 历 史 上 “ 三 教 合一 ” 的 思 想 潮 流 和 民 间 信 仰 。

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王立群隋唐历史视频-第3张图片-点会朝代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不能就单论哪一个来说明老子或者孔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是老子,《道德经》高深莫测,包罗万象,实为文化、思想的源泉。儒家孔子从中汲取一部分,形成儒家学说,因儒家学说更适合社会的人情世故,故儒家学说大行其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法家从《道德经》中汲取一部分,形成法家学说,因法家学说更适合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故法家学说大行其道,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孔子问道于老子,事后对老子作如是评价: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更直接将法家视为道家旁支,指出法家事实上源于道家。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李世民杀兄弟、逼父退位,为什么不怕被天下人指责?

其实指责也蛮多了~毕竟丑事传千里,更何况是帝王的丑事。

李世民作为帝王,虽然脾气比较暴躁,但是比起历任帝王更加爱惜羽毛,虚心纳谏也有很大原因基于此。所以对于自己杀兄占嫂,逼退父亲的做法还是很在意的,所以首开“帝王不能看起居注”的先例,而他的亲信长孙无忌等修订的史书更是对玄武门之变进行了大幅度的美好,不过这些都没有骗过悠悠众人。这位虚心纳谏,开辟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是我的偶像,但千古一帝这称呼真是有所保留,我认为只有秦始皇是毫无争议的千古一帝),历代文人将之作为帝王典范,但对于他这一道德污点也没有避讳,提出了否定。比如五代时期修的旧唐书里就说“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

不过我觉得私德不是一位成功帝王的必然选项,私德好是“锦上添花”,私德不好也不过是让人诟病一下。大凡成功者,有谁是完美的?秦皇?汉武?宋祖?只要能开创盛世,造福百姓,都是好帝王。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却不是通过和平方式上台的皇帝,他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千百年来却很少有人指责李世民的这些暴行,这是为什么?

首先就是李世民的成就足以抹平他的这些罪行。他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是大唐的第一个盛世,为唐朝走向巅峰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在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建立起了绝对的大国地位,周边的异族小国都得对唐朝俯首称臣,李世民也因此被称为“天可汗”,受天下人的敬仰,他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这样的成就多么耀眼,谁还会想起他登基之前的暴行呢?

其次唐朝的江山本来大部分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虽然最后建立唐朝的是李渊,但如果没有李世民也就不会有李渊建立唐朝,所以大家都公认这天下本就应该是李世民的。后来李渊不公,立李建成为太子,还默许太子与齐王处处打压李世民,让李世民不得不搏命一击,最终他登上皇位也不过是拿回他自己打下的江山罢了,人们只会指责李渊的昏庸,不会指责李世民的残忍。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都是经过李世民干预修改的。李世民晚年也时常想起玄武门之变,想知道史官是怎么写的,开了帝王干预修史的先河。史书上极力抹黑李建成和李渊,突出李世民的功劳,不得不说有一部分是作***的。但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手足相残,父子反目比比皆是,都是为了那无上的荣耀和地位,李世民只是做了其他皇室成员都想做的事,而且他当皇帝当的很成功,大家也就不会再舍大取小关注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行为了,只会记住他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雄主。

说到底还是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不只是他打江山功劳最大,还有他治理江山的功劳也最大,若换成李建成登基为帝,只能当个守成之君,绝对无法达到李世民这样的高度的。在绝对荣耀下,谁又会记得李世民曾经犯的小错呢?

生在帝王家,有太多无奈。皇权争夺向来血雨腥风。李渊在位时天下初定,那时君臣观念还没有根深蒂固,良臣择主而侍。李世民战功卓著,手底下人才济济。李建成唯一的赢面便是他是长子。

其实玄武门之变李渊应该背锅,如果他不优柔寡断,不墨守成规***取嫡长子继承制,如果直接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至少可保李建成一生富贵,做个没有实权的逍遥王爷

枪杆子出政权,拥有唐朝绝大部份战力的李世民登基是众望所归,文人在战时只能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跟李世民很像,那就是永乐大帝朱棣。他也是被朱狁文逼得没办法不得不反。反还有一线生机,不反只能坐以待毙。两人的才干也相差无几。都将自己的江山推向了新的高峰。李世民有贞观之治,朱棣有永乐盛世。

帝王史从来都是血泪史。王权斗争,血雨腥风。活命要紧,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其实,谁坐天下老白姓压根不关心,只要能少交税就万事大吉了。另外帝王术压根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飞鸟尽良弓藏,是每个青史留名的帝王的拿手好戏,他们又何曾在意世人的看法?帝王所关心的是江山永固,他们才不在意死了多少人呢。必要的时候,刘邦可以把老父抛弃。必要的时候,刘备可以把阿斗摔地上安慰赵云

以上,李世民不怕天下人指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立群隋朝历史讲座完整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李世民 孔子 儒家